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32381714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单式折线统计图丨苏教版 (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结构。2、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3、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了解其特点和优势,发展统计观念。 4、通过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特点,学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准备的学习卡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发现自己现在身高比一年级的身高高出好多了吗?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身高在哪年长高最快呢?出示例

2、1 (出示:这是老师收集张小楠同学在不同的年龄段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这个同学身高老师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由教师揭示) 二、教学新课:1探究特征,体会优点。 要求:、认真观察图、表中的信息,你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同桌交流,汇报结果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生: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生:容易看出数据的

3、多少老师: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股票示意图,测试病人的心电图)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折线统计图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

4、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点表示数。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

5、连错。) 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填写制表日期。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举例: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1、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 2、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3、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

6、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00这一段用了折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00以上,省略0到100这段数据可以使100170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展示学生作业,表格分析)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

7、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提问):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怎样本领? 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3、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同步练习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 表格中的数据(插入) 制成折线统计图特点:1、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2、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画法: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 2、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对比:名称相同不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课 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

8、3 例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2、5、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9、?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20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

10、全班交流。学生独立回答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0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10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

11、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教学过程: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1、操作活动。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

12、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3、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二、自主

13、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自主探索。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3、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4、完

14、成“练一练”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1、练习四第1题。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2、练习四第2题。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3、练习四第3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二、完成第25页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