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7348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七色光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阶段性总结的习惯。 2、体会拟人写法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并尝试运用拟人写法写句子。 3、积累为人处事方面的名人名言。 4、读成语故事,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教学重、难点:积累名人名言及相关语言材料;体会拟人写法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二、教学“练”。 进入“七色光”的第一个栏目“词语练习”。 1、写出一些自己喜欢的词语。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出示书中的句子,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之处。 (2)看书读读文文和龙龙的话,再指名说一说,每个句子中是如何把事物当做人来

2、写的,具体地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日积月累”。 1、理解记忆。 (1)学生看书,自由读一读书上的名人名言。 (2)先同桌之间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对这3条名人名言的理解。 (3)根据理解,把这3条名人名言背下来。 2、扩展延伸。 (1)教师简介朱光潜、论语和张九龄。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为人处事的名人名言,有的可推荐给其他同学,记在积累本上。 四、教学“知识窗”。 1、自读故事,理解内容。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成语故事的大意。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在“七色光”园地畅游,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学会了思考,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9.趵突泉教学设计

3、 作者: 佟金亮 (小学语文 汤原县小学语文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27 发表日期: 2012-12-06 21:35:36 | 优秀 教材分析:趵突泉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描绘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神秘风光,赞美了祖国济南的旖旎胜景,表达了作者对趵突泉喜爱和对名胜古迹的赞美之情。课文按游览顺序进行了描述。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说趵突泉,第二至四自然段对趵突泉的大泉和小泉进行了生动的分述,第五自然段游览完毕,观赏结束。全文条理清晰,中心突出,语言生动优美,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让趵突泉更真切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情境融合更让趵突泉的美

4、也融入学生的心中。设计理念:在趵突泉一课教学中,我采用“导学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趵突泉的美,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想象趵突泉大泉和小泉不同的韵味,再通过让学生观看趵突泉视频入情入境的认识趵突泉的历史和领略趵突泉无限的美,培养学生想象美和追求美的情商,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营造愉快、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氛围,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标准。教学目标:1.认识双线格内7个生字,学会多音字“济”,会写14个生字。2.了解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同时教育提高学生自觉保护风景名胜的意识。3.领悟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5、在写景文体中的用法。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教学重难点:1.了解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2.领悟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写景文体中的用法。教学准备:趵突泉相关资料和视频。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 释题引进,提问导入同学们,你听说过趵突泉吗(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关于趵突泉的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你的问题游览美轮美奂的趵突泉,寻找你心中的答案吧。二、 初读课文,整体了解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不当的读法。3.教

6、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4.默读课文,提出你的疑问。三、 美文赏析,质疑导读1. 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2. 师介绍趵突泉的来历,释题。 【百度搜索】趵突泉的来历 http:/ 晶莹 活泼(2)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读描写大泉的句子,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晶莹”、“活泼”、“疲倦”、“神秘”、“境界”等词语和重点语句加深对大泉理解。(4)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闭眼睛体会。5自学描写小泉的句子,找出小泉的特点。(1)学生细读描写小泉的句子,体会小泉的柔美,有趣。(2)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小泉: 灵秀 有趣(3)学生议读,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出小泉的

7、特点,学生朗读,教师加以引导,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评价。(4)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师生合作解决。(5)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用法。(6)男女生分读句式,体会小泉的美。6.写法指导(1)按游览顺序描写(2)全文结构:总分总四、深化理解,拓展延伸【百度视频】趵突泉历史http:/ 五、总结同学们,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希望? 第二课时一、 回顾整体,理解主题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济南有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三大名胜,作者为什么单以“趵突泉”为题?二、 激发兴趣,自主识字1.在课文中找出双线格内生字,理解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2.检查识认情况。三、 调动思维,指导写字1.在课文

8、中找出生字所处的语境。2.观察生字,给汉字分类。3.重点指导“幽、假、游、追”等字。4.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5.完成写字练习。四、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学习本课的写景方法,课后写一处家乡的风景。五、 总结同学们,“趵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喜欢和向往它吗?我们太平川乡虽然没有风景名胜古迹,但却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革命前辈的英雄足迹,也留下英雄的遗址,我们作为老区的革命后代,要怎么样保护它呢?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附板书设计: 大泉: 晶莹 活泼9.趵突泉 小泉: 灵秀 有趣总分总 香港之夜教学设计甘泉华 张天凤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香港之夜的景色和作者的语言

9、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相关生字、新词及习题。教学重点、难点: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题卡、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歌叫东方之珠。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座城市吗?(板书:香港,注意“港”字的写法)香港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由于从前的清政府无能,它被帝国主义国家所侵占。历经百年沧桑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她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这节课我们就随同语言大师巴金爷爷去领略一下迷人的香港之夜!(补充课题:之夜)一、检查预习:提前写在黑

10、板上:1、把课文读熟。(在读文过程中检查)2、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乘( )离开( )到( )时,看到的香港的( )的景色。3、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从第几个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描写香港的夜景?(47自然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香港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到底多么迷人呢?(学生快速翻书63页)1、小组读课文。(小组长好安排好谁读哪段,互相纠正读音)师:香港的夜晚怎样,作者的朋友是怎么说的 ?(双重否定变为肯定)一个字表现出来。(板书:美),三、品读感悟,以读悟情1、学习第四自自然段。(1)师生配合分角色来读文(师读前两句,生读最后一句) 在读的过程中 想一想 老师读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读的景

11、物又有什么特点?师:这里将天,海与对面的香港对比来写的,更让人觉得香港的夜晚( 太亮了。)师:这时的香港是万颗星点的聚合。 “聚合”什么意思?“万颗星点”为什么用了引号?、师: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是黑的,单单香港就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呢?下面让我们继续随船前行,仔细的寻找一下答案。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香港的夜晚是因为有什么才会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呢?( 生:灯 )师:对,它美在哪里呢?(指名读文)师:(第一句)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说较多的事物。齐读这个句子。师:你能仿照这种句式再说一句话吗?(生说一说,师点拨)小结:山上、街上、建筑物上有灯,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所以我们看到

12、的是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成为万丈光芒的星山。(师板书) 师:此时此刻站在船上,我们怎能不说香港的夜很美!那我们为什么不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过渡:此时我们的心已经走进了文中。巴金爷爷在亲眼目睹这万颗星点的聚合的景象时,不禁浮想联翩,他都想到些什么呢?3、第六自然段:生:自由读。 (2)你能用书上的两个词说说此时香港的夜什么样吗?用重点号标出来。(静寂、柔和) 过渡:但是,当我们注意到那座光芒万丈的星山的时候,巴金爷爷又想到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 边读边画 (汇报交流)“忘我” 是什么意思。(忘记自己)那想着什么呢?师:你看作者在写景时加进了自己的想像,就把景物写活了。 再去读一读这些想像的语句,边读边想像你就会感受到香港那繁荣的美。四:课堂检测: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正确的画“”船舱 (c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