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7029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AD590的课程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目录- 1 -摘要:- 1 -关键词:- 1 -1 引言- 1 -2 温度传感器特性及检测研究实验- 1 -2.1 设计目的- 1 -2.2 设计所需的芯片原理- 1 -2.2.1 AD590的内部原理:- 1 -2.2.2 AD590的工作原理- 1 -2.3 设计所需的仪器- 1 -2.4 设计步骤- 1 -2.5 实验数据- 1 -2.6 绘图分析- 1 -2.7 数据分析及结论- 1 -3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的探讨- 1 -4 集成温度传感器两种输出型比较- 1 -5 设计心得与体会- 1 -参考文献- 1 -致谢- 1 - 8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特性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特性摘要:了

2、解常用的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基本原理,然后,设计电路检测流过AD590的电流I与温度的T的线性关系,画出其拟合曲线,分析非线性误差。最后,讨论电流输出型和电压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优缺点。关键词:集成温度传感器 线性关系 拟合曲线 非线性误差1 引言集成温度传器将温敏晶体管与相应的辅助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它能直接给出正比于绝对温度的理想线性输出,一般用于50150之间测量,温敏晶体管是利用管子的集电极电流恒定时,晶体管的基极发射极电压与温度成线性关系。为克服温敏晶体管Ub电压生产时的离散性、均采用了特殊的差分电路。集成温度传感器有电压型和电流型二种,电流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在一定温度

3、下,它相当于一个恒流源。因此它具有不易受接触电阻、引线电阻、电压噪声的干扰。具有很好的线性特性。本实验采用的是国产的AD590。它只需要一种电源(4V30V)。即可实现温度到电流的线性变换,然后在终端使用一只取样电阻(本实验中为R2)即可实现电流到电压的转换。它使用方便且电流型比电压型的测量精度更高。2 温度传感器特性及检测研究实验 2.1 设计目的1.了解常用的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的内部原理及基本的工作原理。2.设计电路检测AD590输出的电压U与温度的T的线性关系。3.讨论电流输出型和电压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优缺点。 2.2 设计所需的芯片原理 2.2.1 AD590的内部原理:AD

4、590 的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该传感器由多个晶体管和电阻组成,其中晶体管制作在一个半导体单面基片上,因此它们的特性、损耗和发射极面积能够相互匹配。整体分析,该电路可看作由两个镜象电流源构成。其中,晶体管Q1和Q2组成上镜象电流源, Q3 和Q4 组成下镜象电流源。如果设上镜象电路的输出是Q3 的输入,则Q4 的输入是上镜象电路的输出。图1 AD590简化原理图设各晶体管为理想晶体管(即它们的电流放大系数趋于无穷大),则知 (1)由于镜像电流源和的作用,。因此 (2)结理想伏安特性表达式为 (3)对晶体管而言,上式中的即为发射极电流;为集电极-发射极反向饱和电流;为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温

5、度的电压当量(即),为电子电荷,为波尔兹曼常数, 为热力学温度。当温度在之间时,近似在之间。硅管约为,因此。则(3)可改写为,即 (4)所以, ,有图知 (5)所以 (6)由于Is正比于各晶体管的发射极的面积S,所以(6)可改写为 (7),分别为晶体管,的发射极面积。若,则,因此 (8) 所以 (9)由上式知,当电阻R2的阻值给定时,I0/T为一恒定值。适当选取值R2,可使I0/T等于 (K为热力学温度单位)。由上面的分析知,AD590的输出电流I0与它所处的热力学温度T成线性关系,因此实现了温度到电流强度的线性变换。保持电源电压稳定,分别使AD590 处于一系列不同的温度点 ,通过测量得出相

6、应的输出电流。对所得的数据点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可得经验公式 (10) 2.2.2 AD590的工作原理如图为AD590 的外形电路,在制造时按K氏度标定,即在0C时,AD590的电流为273uA,温度每增加1K氏度,电流随之增加1uA。AD590相当于恒流源,和一电阻串联即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为了精确起见还应有一电位器串入,如果串入1K电阻,温度每变化1K,电压变化1mV,且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即转换当量1mV/K。当电源电压在V=4uV30V之间时,其电流将随温度的大小而线性变化。由于电源电压的变动亦会影响AD590电流输出,但随电源电压的变大,其电压变动所造成的影响将变小,因此建

7、议采用较高电源电压,AD590对温度T的端电流关系式为: (11) (12)可见电压输出V(T)与温度T呈线性关系图2 AD590外形电路图 2.3 设计所需的仪器温度控制器,加热源,温度模块,数显单元,万用表 2.4 设计步骤1、将主控箱上总电源关闭,把主控箱中温度检测与控制单元中的恒流加热电源输出与温度模块中的恒流输入连接起来。2、将温度模块中的温控Pt100与主控箱的Pt100输入连接起来。3、将温度模块中左上角的AD590接到a、b上(正端接a,负端接b),再将b、d连接起来。4、将主控箱的+5V电源接入a和地之间。5、将d和地与主控箱的电压表输入端相连(即测量1K电阻两端的电压)。6

8、、开启主电源,将温度控制器的SV窗口设定为50(设置方法见附录2),以后每隔5设定一次,即t=5,读取数显表值,将结果记录在表中。7、根据表中数据计算AD590的非线性误差。 2.5 实验数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325329335340343349354359364370375380325329335340343349354359364370375380其中,2.6 绘图分析图3 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特性线以上数据均在保持电源电压稳定情况下测得,整理数据,对所得的数据点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可得经验公式 ; (13)由MATLAB做出拟合曲

9、线,且得出 p = 1.0049 274.0373 rl= 0.0251即有 (14)且知AD590的非线性误差即线性度为0.0251,线性度越接近0,数据的线形越好, 值已接近0,表明各个数据点很好的在一条直线上。2.7 数据分析及结论由得出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AD590相当于一个274.0370uA的恒流源,串联一个1k的电阻将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当温度变化1时,电压变化1mV,由此可见电压和温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的探讨集成温度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各种电子产品如空调,冰箱等,工业上的温控应用也很普遍,科研上也有它较广泛的应用。随着集成温

10、度传感器精度的不断改进,其在精度测量与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4 集成温度传感器两种输出型比较集成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形式分为电压输出和电流输出两种。电流输出型传感器(AD590)的灵敏度为1A/。它的输出电流精确地正比于绝对温度,可以作为精确测温元件。可实现温度到电流源的转换,使用方便,不易受接触电阻、引线电阻、电压噪声的干扰,除适用于多点温度测量外,特别适用于远距离温度测量和控制AD590只需要一个电源(+4V+30V),即可实现温度到电流源的转换,使用方便。AD590的校准精度可达0.5,当其在常温区范围内校正后,测量精度可达0.1电压输出型的灵敏度一般为 10 mVK ,温度0时输出为

11、0,温度25时输出2.982 V。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在长距离温度遥测和遥控应用中易产生电压信号损失和噪声干扰的问题。 5 设计心得与体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感测技术这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应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进行实际应用,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以达到人们的要求。对于一个应用强较强的课程或技术,理解它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课本上感测技术中涉及到的传感器。因此实验就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动手实践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对所涉及到的传感器的原理、工作方式进行深刻的理解。我们小组做了对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性质的

12、探索验证设计。主要所应用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中枢就是AD590。在开始进行实验时,对这个器件的工作原理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对它的工作原理和在我们实验所需的模块中的工作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由于我们所做的实验的电路图并不复杂,在电路连接方面还算比较顺利。我们的实验模块中的控制温度变化的加热器件出现了问题,加热的一个金属端脱离了器件影响了传感器对温度的检测,出现的结果就是加热器件的实际温度与模块中的温度监测装置显示的温度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最终的影响就是无法获得所需要的温度数据。好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很快就查出了问题并及时解决了。这件事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在实验前除了要准备好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就是对试验器件的检查,挑出已坏的,避免因以损害的器件影响实验和浪费时间。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系统理论的整理,我们不知道对数据的分析应从那些角度,应用什么样的参数来说明,绘制特性曲线时应采用什么方法。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对实验数据或曲线的误差分析,它涉及了误差分析与处理的知识,不知道对于一个曲线应从哪些方面对它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和修正。经历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我们的课程设计已接近尾声了。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各个实验的探索验证。以小组的形式锻炼了每个人的合作能力和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