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1453526 上传时间:2020-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下考试重点提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试重点】(1)隋的统一;大运河;科举取士(均为子目)(2)“贞观之治”; (子目)“开元盛世” (子目)(3)盛唐气象(课时)(4)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子目)玄奘西行(子目)(5)安史之乱(子目)【时空观念】一隋的统一;大运河;科举取士1、隋的建立和统一(1)时间:581年,_(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2)统一的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创立:_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_选拔人才的制度。

2、_时,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影响: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_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 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_年)才被废除。3、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开凿大运河(见课本3页 )要点:目的、人物、时间、三点、四段、五大水系、长度、意义。学习提示:初步理解科举选官的意义(见创立科举制的影响)。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_(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原因:

3、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2)主要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_;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3)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3、“开元盛世”_统治前期,年号为“_”。统治措施:他励精图治,在_和_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表现: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_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

4、史上称为“_”。拓展提升唐玄宗统治前期使用的年号为开元,出现“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统治后期使用的年号为天宝,出现“安史之乱”的危机局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三盛唐气象1、唐前期的经济繁荣(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和筒车;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尤其以丝织品工艺水平最高,其中_冠于全国。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_最为有名;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颇具规模。(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_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2、民族交往与交融民族政策

5、(1)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实行_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方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2)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民族交往(1)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派使者到唐朝求婚。_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2)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3)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成亲。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4)唐穆宗时,唐

6、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3、社会风尚开放表现:(1)社会风气比较_,社会充满了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_的精神风貌。(2)当时的社会风气_,刚健豪迈的_风气盛行一时。4、唐朝文学艺术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代表诗人有“_”李白、“诗圣”_(诗史)以及_(通俗易懂)。书法:唐朝时,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绘画:唐朝时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人物画,神形兼备,反映民族关系的代表作是_。吴道子的画风格奔放,代表作有_。四、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子目)玄奘西行1、鉴真东渡: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

7、他曾经六次东渡,第6次成功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_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五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攻占东都洛阳,逼近长安。唐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八年的_,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唐朝的国势_,逐渐形成_的局面。【重难提示】1、唐太宗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治国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

8、内容政治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权力。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2.唐朝的中外交往(1)特点:唐朝对外开放,交往活跃;交往过程与影响的双向性。(2)唐朝中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先进、发达;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便利,海路交通发达。(3)启示: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发达,才能对外产生吸引力

9、;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各有所长,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等。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考试重点】(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课时)(2)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子目)(4)元朝的统治(课时)(5)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时)(6)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均为子目)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1、北宋的建立及局部统一960年,_(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_,史称北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的分裂

10、割据局面。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背景: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措施:(1)军事上:解除_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在地方,派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_,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3、重文轻武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表现:宋太祖重用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官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

11、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作用:宋朝的_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局面。学习提示: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原因。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宋太祖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唯恐有人步其后尘。二宋代经济的发展1、发展的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2、发展的表现:(1)农业:从越南传入的_,北宋时推广

12、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_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2)手工业: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达。南宋后期,_兴起,_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北宋_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

13、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大,设计科学,配备了_。(3)商业:商业都市:兴起了很多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城市中店铺增加,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还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的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_。货币:前期,_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3、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从_中期开始,到_最终完成。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史料实证】“苏湖熟,天下足”“国家

14、根本,仰给东南”【学习提示】初步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经济的政策;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三元朝的建立及统一1.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_(元世祖)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_。2、元朝统一全国:(1)时间:1276年,元灭南宋。南宋大臣陆秀夫、_继续抗元。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地位: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四、元朝的统治:1、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