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1437637 上传时间:2020-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选修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一、语言基础: 1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无所不至:中庸之道: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2、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C做研究 作主张出主意 显微镜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

3、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4、。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

5、,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

6、有所创造。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B小虫贪得无厌。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D书呆子食书不化。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四、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一)商鞅徙木立信论 毛泽东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

7、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

8、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二)徙木立信:(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9、谓予不信,请罄其说罄:说详尽、完整B举国疲劳,不堪言状堪:不能够C尚军功以树国威 尚:崇尚D孥贫怠以绝消耗 孥:以为奴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 /恐民之不信B法令而善/ 民何惮而不信C乃必徙木以立信者/ 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D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的角度论述法与民的关系。认为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律、政策必须有利于人民。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把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 B商鞅立法变革,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奖励耕织

10、以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以树立国威,清除贫困衰弱,造福人民,这是秦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人民为何“惮而不信”呢!原来是变法前的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 C只有人民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那些已经制定的“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政府特别是政府官员和办事人员才会拥有“取信于民”的优良作风和效率,。 D人民中的守旧观念、胆怯心理,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惨境”的深层原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乡愁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

11、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得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

12、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所以,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的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同时又是哲人,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怕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

13、观念不无关系。他们像戴望舒笔下的那只乐园鸟,带着对往事和故园的永恒的相思,顾念而行,划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一个人在冰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只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

14、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用说在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17请指出第段“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一句中“恋物”“自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18第段中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一诗有什么作用?(4分)19第段中作者说“真正是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为什么?(6分)20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基础能力测试答案1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含贬义。儒家指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指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