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1238396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人民版】复习课件教学内容(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 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世纪的三位伟人 三大理论 三次巨变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次历史巨变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三位伟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理论成果 醒过来 站起来 富起来 1866 1925 1894 1912 1905 192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兴中会成立 提出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成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1924 萌生 提出 实践 转型

2、 新发展 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 约法颁布 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 救国救民 为公为私 惟有奋斗 万众一心 有进无退 孙中山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 历史背景 1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3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 4 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5 组织 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同盟会成立 6 实践 资产阶级改良方案的失败 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物畅其流 此四事者 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 与西人通商后于我 仿效西方亦后于我

3、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 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 上书李鸿章书 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 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 实行共和 孙中山 1903年12月13日 1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李鸿章 使清政府变法维新 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 与材料一相比 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 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方法 目的 方法 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 或 改良 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 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以后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2 同盟会的成立 1 时间 2 机关报 4 纲领 1905年8月 民报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

4、立民国 平均地权 11月 在 民报 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 三大主义 即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简称三民主义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 性质 3 内容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1 含义 3 意义 2 实质 反封建 清王朝 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具有狭隘的民族观 4 局限 3 内容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 含义 3 实质 反君主专制统治 反帝制 4 意义 理论上解决政权问题 五权宪法

5、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考试权 监察权 人民有四权 选举 罢免 创制 复决 2 实现方式 3 内容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 涨价归公 1 含义 2 实质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3 意义 反映了孙中山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4 局限 没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民族独立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土地国有 没有明确反帝 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反清与建立资国结合 反映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 理论上解决夺取和建立政权

6、问题 维护人民利益 4 评价 1 性质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 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 经济利益和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3 在它的指导下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 三民主义思想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根源 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5 三民主义的实践 实践过程 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 萍浏醴 黄花岗 武昌起义等 1911年辛亥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 中华

7、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实践结果 即使成功革命又是失败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 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 先后领导发动了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和两次 护法运动 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1 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政治上 孙中山四次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要求改变斗争策略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使孙看到了新的斗争方向 孙本身坚持民主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接受新主张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经济上

8、民族资本主义的 短暂春天 及一战后的再次萧条 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发展进一步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二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2 准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 在广州黄埔创办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国民党 一大 代表中 共产党员占14 2 提出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召开 通过了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此次大会上 孙中山制定全新政策 3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 对外突出反帝 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关注国计民生 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纲领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

9、满洲贵族的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政府 国民一律平等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实行 耕者有其田 不反帝 反帝 反满 民族平等 无差别民权 反帝反军阀的国民享有 抽象 具体 可行 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1 性质 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内容 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为核心 目的 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影响 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同点 不同点 内容不同 民族主义 旧主要反对满洲贵

10、族统治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新增加了对外反帝 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旧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 新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 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 民生主义 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反封建革命性增强 影响不同 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纲领 奋斗目标 统战的政治基础 方法 手段 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3

11、 影响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 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4 评价 1 进步意义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2 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 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 消除内乱 打倒军阀 建立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民主革命纲领 组织无产阶级 用阶级斗争的手段 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 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渐次达到一个共产

12、主义的社会 最高纲领 对比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反帝反封 它仍然财产私有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明确提出铲除私有制度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你能用史实说明吗 1905 1912 1911 1924 中国同盟会成立 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成立 国民党 一大 召开 国共合作建立 1913 1922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1924 1927 国民革命运动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 1894年上书李鸿章 主张改良 改革 遭冷遇 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提出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 与共产党合作 最伟

13、大的转变 革命史观 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 现代化史观 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社会史观 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全球史观 有世界影响的伟人 文明史观 领导中国从专制走向共和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 孙中山 大革命时期 1924 1927 井冈山时期 1927 1935 延安时期 1935 1949 建国后 1949 1976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国民革命时期 萌芽 井冈山时期 形成 延安时期 成熟 中共七大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建国后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新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4、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1921 1935 C 实践基础 A 时代背景 1 原因 B 阶级基础 D 思想条件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共领导的科学实践和探索 E 国际条件 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F 现实需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 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G 主观因素 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

15、结果 萌芽 中共创建 大革命时期 1921年参加中共 一大 1925年发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7年发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关注农民问题 诞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的革命道路 形成标志 3 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 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 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2 形成过程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

16、范 主要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这条革命道路 红色政权存在的理论阐述 抉择 最终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实因素 城市暴动的失败 生存的现实需要 个人因素 毛泽东的智慧和魄力 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革命要成功 就必须发动农民阶级 敌人力量集中在城市 农村反动力量相对薄弱 纵向 横向 突破 结实合事国求情是 选择新的革命道路 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 理论探索 与俄国比 与传统比 抉择 最终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井冈山时期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人 在进行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 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即 在这一过程中 谁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不但用于创新 还善于总结 二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时期 1 促使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历史条件 2 主要著作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 抗战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以毛泽东为代表党人的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