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909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摘要: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不可或缺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在搞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与之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隐性课程开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通常意义的学校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明确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常规课程或正式课程。然而,相对于这些课程,学生们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这种课程即为隐性课程。它是由美国的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

2、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当然是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科学的全貌“实际课程”。体育隐性课程的提出,是对传统体育课程观念的挑战和变革。从空间结构看,体育课程的范畴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技能选择和组织问题,而是要考虑相关的背景因素(如社会的、科学的和学生的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如师生交互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因素等),从而使体育课程设计走向结构化、立体化和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体育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之中。因此,体育隐性课

3、程的开发也随着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而日显重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从层次上要高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这就要求高校体育要用更高的目标,更丰富的内容,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大终身体育的内容,如健身跑、健美操、羽毛球、武术、游泳等大众化项目,并根据地区、民族特点和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大学生知识层次、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将竞技性的体育内容与

4、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等现代体育内容融为一体。使高校体育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的需要,使经过12年中小学“全面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开始步入到形成与自己身体特点、个性和兴趣适应的体育教育体系。大学选择的特长项目,要像一个金字塔,地基要坚实也就是面要宽,基础要扎实,到后面就越学越专,越学越精,最后以一两个项目练习为载体,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增强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也为将来体育兴趣的迁移提供可能和依据,实现体育生活化、终身化。可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性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增强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

5、实现体育的生活化、终身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应搞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同时也应重视与之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我们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高校体育新的教学改革目标的认识正在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一改往常面面俱到,学生什么都要学、都要练的局面。而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以及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会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出校园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基础。这一目标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6、,即从强调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及终身体育的转变。其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对高校体育教与学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统一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高校体育新的教学改革目标的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前提和关键。2.班级教育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班级教育环境包括该班集体所享有的物质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环境对学生认识、判断和评价是非、善恶、荣辱,对他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以及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班级的体育风气将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追求,一张体育海报可能会让同学们对体育留下健与美的印象,一本体育杂志可能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与共鸣,诸如此类的事物将

7、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这种氛围皆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把体育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与学生情感意志、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教师应对班级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反省意识和能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次不经意的情绪发泄,对学生的哪怕是出于善意的嘲讽和体罚,自己对事业与生活的不良态度和倾向的些微流露,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终生的无法逆转的消极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中积极的隐性课程影响,减少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提出的“间接学习”和他的学生克伯屈(WKilpatrick)提出

8、的“伴随学习”都说明隐性课程是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杜威所说,也许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人只学习他正在学习的东西。从态度、爱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间接学习可能而且经常比具体的授课内容更重要。体育运动功能的实现是运动交流双方甚至多方共同配合、协作完成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体育学习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个体行为,它体现出一种多方位(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班风有益于体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教育与空间的紧密结合,逐步演化出校园这一独特景观。然而

9、,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理解或局限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期待、暗示),或局限于语言的诠释、意义的重构。事实上,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环境知觉和空间设计也具有文化性,它在学生的欣赏和解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就是学校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艺术品等。在体育场馆器材的开发上,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体育场地器材布置的趣味性与安全性;2)体育设施的教育性,如体育馆的建筑风格对人的陶冶作用;3)体育运动环境的卫生、绿化

10、与美化等。在体育艺术品的开发上,应重视体育雕塑、壁画、名人肖像、警句格言等的设计与实施。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在允许的条件下,应予以大力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重视典型性、艺术性与实效性。显而易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建设毫无疑问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和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场馆设施的优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优美的体育教育环境将引起学生对体育的极大兴趣,能让他们更投入到体育课堂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可见,在新时代下,隐性课程对体育教育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了。 4.校园人

11、文环境建设与高校体育教学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凡存在课程教育的地方,都存在隐性课程。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也应该以它完整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完整的形态既包括高校体育课程本身,也包括与之相应的学校人文环境。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1加强学校的校风建设一方面,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学生创造和谐、公平、高效的激励性体制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求知精神,培养公平竞争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学校中的体育物化环境、体育制度建设、师生体育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体育要求与管理者的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体育环境,因此

12、可以通过暗示、舆论、整合、保障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使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体育环境中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教育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以德治教,提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教师的言传身教、工作作风、生活态度,教育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皆为学生学习、效仿的素材。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体育态度和理念的形成

13、。4.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条件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影响、密切互动的课程。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显性经验)。课余体育活动还可以对学生产生许多重要的潜在影响,如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因此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体育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管理与引导,抓计划、抓落实、抓评估,防止放任自由。2)开发校本课程。从当地的地域条件和校情出发,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及师生状况等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种

14、体育活动,不要生搬硬套,力求做到合情合理。3)突出主体性。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角应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者与指导者,是活动的配角。4)强调自主性。活动的内容应主要由学生自我选定(可任选或限选);活动的实施应以学生自我组织为主;活动的评价应有学生参与。5)重视体育随机活动。除常规体育活动外,还应该开展一些具有特殊效果的随机活动,如邀请兄弟院校的球队来校比赛,邀请体育专家开讲座等。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密配合是非常关键的。总地来说,学生的体育课余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当代

15、课程论的研究,教育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那么,从广泛意义上说,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新一轮的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在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与高校体育相关的隐性课程的开发,努力搞好高校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整合高校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最终促进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参考文献: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2傅建明“隐性课程”析辨J课程?教材?教法,2000,(8)3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71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5戴小红,吴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怀化学院学报,2005,(2).6周乘波,吴英戬.论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表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郭朝霞:(1957)女,福建人,高级讲师,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圣平:(1955)男,福建人,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