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819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实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自觉”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

2、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关键词:抽象的自然;现实的自然;社会发展;生态自觉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密切相关,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对自然的抽象理解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发展理念的错位,单纯地追求经济

3、的“单向度”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价值,导致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现实的自然”,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超越“抽象自然”的狭隘视阈,从“现实的自然”出发,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才能切实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一、“抽象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就是人们思考和探讨的主题。古希腊时期,人们就从自然界显现出来的某些感性特征去说明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而生成。近代自然观的突出特点则是离开人来谈论自然,主要体现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

4、代表的近代唯物主义思想中。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界被当做绝对观念或抽象精神借以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外在环节。“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1显然,在黑格尔思想中,自然不是其本身、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观念的存在,其所有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存在不过是绝对观念外化的某个阶段而已。自然界的目的就是对抽象概念的确证,自然界本身只具有外在性意义,是绝对观念的产物,是精神的纯粹自我运动。既然自然是精神和理念的外化,那么自然就是与人无关、完全脱离人的抽象的存在,自然仅仅是相对的、被设定的东西,只有“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性和终极目的,

5、是理念的真正现实”2。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从抽象的存在出发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人把这些东西当作非人的东西和自己区别开来或者具体地说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作为人的生活的基础和对象而直接地感性地表现出来的”3。由此,费尔巴哈虽然正确地揭示了自然是人的存在之本,是一个由万事万物相互交织而成的有机板块,但是由于他仅仅将自然看做是纯粹自然事物的集合体,因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仍然是抽象、僵死的自然。可见,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在观察自然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把自然与人截然分开,看到的是没有人的自然界。他们眼中的自然有着共同的特点:自然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要么是纯粹精神的派

6、生物,要么是纯粹客观事物的集合,均是在没有人参与状态下的绝对客观运动;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截然对立,其演变和进化与社会历史条件亦毫无关联。这样的自然界实质上是一种非对象性的存在物,它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而不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于是,原本与人息息相关、活生生的自然,被演绎成了抽象的概念或符号。人成了唯一的主体,自然“在我们之外,我们与它是分离的。它是塑胶的,因为它能够以人们认为适合的任何方式被塑造和使用”4。在这种抽象自然观的影响下,人类借助于科技理性的强大力量,对自然界进行了毫无节制的“改造”和控制。自然被人类以简单化、片面化的方式加以利用甚至破坏,沦落为仅仅被人类支配的对

7、象和满足需要的工具,只不过是一个完全按照人类的目的被加以利用、改造、操纵和统治的对象。这种对自然抽象、机械的理解,必然导致在社会发展理念上忽略或排斥生态价值,以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追求发展,使经济行为和方式偏离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轨道。马克思就揭示了这种发展理念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和人性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转化成一个用科学控制自然过程的工艺学过程,为了实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创造出了“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

8、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1。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自然和人自身的“贫困”必然无法避免。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过了马克思身处的时代,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缓解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的“抽象”理解,克服那种仅仅把自然当做人类利用和支配的对象的片面观念,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自然重回“现实”。二、“现实的自然”:人与自然对立统一马克思从“现实

9、的人”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对立统一。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然”,马克思指出,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是人的实践活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作用于人的历史发展,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重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对人类社会的优先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和历史性,强调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协调和统一,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对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那里的“抽象自然”向“现实”还原。 第一,“现实的自然”是通过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人是立足于实践、从事“感性的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

10、系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形式的人。同样,自然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在人的实践关系之外谈论自然的独立性、先在性、外在性等,只是一种观念的抽象。“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2脱离自然界的人,同脱离人的自然界,都是空洞的抽象。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进行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得自己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3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自然界是作为人类客体并与人类主体相对、被

11、人类本质力量中介了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界,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生成、受社会发展制约的自然界。离开人和人的活动,自然只是退回到原始状态,仅仅是抽象的自然界。因此,马克思强调在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的自然界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与人的现实活动紧密相关的“现实的自然界”。第二,“现实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与人类一起构成了内在关联的生态系统。不管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的人,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作为其“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以劳动为基础,人的肉体和精神

12、都无法脱离自然界而单独存在。人通过劳动生产实践进行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得自己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历史就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的过程,人也是在劳动中诞生和延续发展的,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人,是一个通过劳动而产生的历史过程。人只有依靠现实、感性的自然界才能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只有在劳动生产中以现实的自然事物为对象,才能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所以,“脱离人的一切实践去对自然进行解释,这从根本上讲,只能是对自然的漠视”2。第三,“现实自然”的发展演进展现了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动态过程。人是对象

13、性活动的人,人以劳动实践的方式构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历史就是以自然界为对象进行活动的历史,也是自然界不断对象化或人化的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都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人与自然界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一个结果。人的社会性的形成离不开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而且人的社会关系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不但使自然界不断具有人类的“印记”,而且更重要的是,不断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人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束缚中获得解

14、放。所以,人与自然的辨证互动可以看做是一个不断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动态历史过程。人虽然通过劳动实践能够生产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但是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过程会出现否定的结果,即自然的“异化”或“非人性化”。人类必须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才能不断地消除自然和人的“异化”。可见,在马克思的自然观视阈下,自然界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单纯的人类面对的客观图景,不是与人截然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渗入人的因素、与人类活动密切联系的“现实的自然”,是与“现实的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价值统一的自然。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在于:不仅要使外部自然界以合

15、乎人性的方式同人发生积极的关系,还要使人以“真正的人”的方式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把对象性的自然视为人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视为异己的力量加以征服和掠夺。就此而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完善并非冲突和对立,而是内在的统一。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站在全局、整体和长远的高度正确看待并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以“现实的自然”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念重塑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阐释了“现实的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面对严峻的生态困境,生态文明的价值愿景使人类走出“抽象自然”的狭隘视阈,实现了以“现实的自然”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念重塑。第一,人与自然

16、的“共生”。抽象自然观仅仅将自然看做人类生产的质料、对象和工具,是无生命的外在于人的存在。当前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等生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价值理念在实践中推进的必然后果。事实上,人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维护人类的生存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是“共生”的。人与自然虽然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整体上却是共存共生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蕾切尔?卡逊也指出了“自然界之一部分”的人类,作为生态系的一员与“其他生命”“一同生活”的重要性。当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并不意味着对人类自身利益的否定和放弃,而是在考虑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人类在分析生态危机根源和反思对待自然的现代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的尺度,应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价值尺度”1。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去考虑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第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控制。近代以来,在“抽象自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