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1).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719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1).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1)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 一个文化问题。从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审视,东北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然而,又由于这种文 化存在种种缺陷,造成东北经济上的落后。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的文化观念,大力 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这也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千年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又一次新的伟 大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老

2、工业地区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 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东北的落后表面是经济上的落后,探究其深层原因, 则是思想观念上尤其是文化上的落后。作为东北老工业地区的第二次创业,需要一种新的创 业精神。而打造这种新的创业精神,就必须对东北文化进行历史审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 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精神。 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东北文化的历史审视及特征?所谓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即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意义的 复合体系1。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文化是对

3、外部世界的思维肯定形式,它在一定的 地域环境中创造、积累、发展,逐渐稳定,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模式”2。地域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规范化、制 度化、合法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和摒弃。文化的 这种整合就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它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人的意识显现并稳定下来。 通常特定的文化模式必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是人 的价值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压抑。?具体到东北文化,其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上古时期,殷商民族和东夷 文化就起源于东北的辽河流域。在中国历史

4、上,东北民族曾先后六次南下中原,影响并统治 中国长达1400余年,东北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强盛,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工业基地采取了重点建设的发展方针,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 加速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东北成为全国的钢铁、煤炭、石油、动力、机械、精密仪器、运 输工具、林业、粮食和铁路运输中心,工业产值、比重均占全国的50%以上。东北地区在矿 产资源、工业、农业、林业、交通、文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水平诸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 一度成为除上海、北京外,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为新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东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东

5、北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促 进作用,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多元性。东北是一个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地域。从民族构成上看,东北是一个多 民族的聚居区,多民族文化构成了东北文化的主体。同时,近代中原移民对东北区域文化有 很大影响。历史上东北移民主要指关内移民,在诸多的关内移民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 最多,清代时三省移民就达1000万人,其中仅山东一省占70%80%3。大规模 移民的到来,不仅能保证东北人口达到一定数量,而且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生产技术 以及比较活跃的思想。除此之外,殖民统治的日本文化和沙俄文化,也在东北文化圈中得到融 合。从生产方式上看,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业经济长期并存,三种文化类型相互交织, 彼此交融,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东北地域文化所呈现出的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东北经 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开发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