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论文.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782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论文服饰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民族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最为显着的外在标志。傣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景谷、新平、元江、金平等地的热带河谷地带和温度较高的坝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的傣族人口有122.2万。由于傣族分布地域较广,内部支系众多,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环境等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傣族服饰类型与款式。根据傣族服饰的地域性特征,傣族服饰大概可分为西双版纳傣族服饰、德宏傣族服饰、新平傣族服饰以及文山傣族服饰等四个类型区。此外,分布在大姚、永仁、

2、永胜等县的傣族服饰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 傣族服饰的主要特点。由于居住地域、环境气候以及传统文化及生活习俗各异,傣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服饰造型的多样性。傣族居住地域较广,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有所差异,接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有所不同,加之过去交通不便,相互往来较少,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区傣族服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傣族服饰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上,西双版纳傣族妇女内穿白色、绯红色紧身小背心,镶有彩色花边,外着大襟无领窄袖短衫,袖管和衣身的腰部很窄,衣服下摆宽,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长到能盖住脚的筒裙,

3、多用银质腰带系在腰部,显得美丽而又大方;德宏州瑞丽等地的傣族妇女服饰,筒裙色彩艳丽,上衣较短,显得艳丽而又活泼;而芒市、盈江、陇川和梁河一带的妇女服饰则略有不同,已婚妇女上身着对襟窄袖短衫,下身穿黑色筒裙,系小围腰;未婚女子上身着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短衫,下身穿深色长裤或花筒裙,系小围腰,显得端庄而雅致;普洱一带的傣族妇女不论年龄长幼,下身一律穿黑色筒裙,上身穿宽袖、敞领的衣服,多为蓝色和黑色,显得飘逸、素雅;新平、元江一带花腰傣妇女下身穿一至三条土青布筒裙,上身着缀有细银泡的贴身短衫和带红、黄、绿饰边的无纽扣短外衣,腰部系一条用丝线绣制的长带,显得斑斓而典雅;耿马县一带傣族妇女则下身着黑色筒裙

4、,上身穿白色或淡蓝色窄袖短衫,显得素雅而别致。此外,傣族服饰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妇女头饰上。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多在后脑上盘发髻,上插一把梳子,再用花朵插在发髻周围以作装饰。孟定、瑞丽等地傣族妇女,在脑后挽发髻,在鬓角插一朵鲜花。德宏州潞西、盈江、陇川等地傣族,已婚妇女挽发髻和戴包头;未婚女子用红头绳结发辫盘头一周,插以鲜花或孔雀形的镀金银饰物1115.新平、元江、元阳、红河等地傣族妇女也戴包头,但包头形状大小都不一致,各有特点。(二)服饰设计的简洁性。傣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由此造就了傣族人民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和质朴善良的品质,这使得傣族人崇尚简洁朴素的衣着风格。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的服饰简洁

5、大方,头后挽发髻,穿紧身短衫,长筒裙,束腰。德宏等地傣族在腰间系小围腰,有的披一块披巾,除此之外没有累赘的装饰布片或布条。整个装束简洁大方、朴素自然,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朴实无华、淡雅脱俗的民族性格。(三)服饰风格的典雅性。傣族女性服饰色彩清新,款式精致典雅。西双版纳风物志中记载:“傣家妇女的服装,或许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美观、朴实、贴身、大方而简洁。”傣族女性服饰采用紧身短上衣、长裙,腰带系于腰际,服饰的典雅彰显出傣族女性的优雅气质。由于傣族信仰“万物有灵”,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热爱生活的心态赋予傣族活泼爱美的性格。特别是每当年节喜庆等特别场合,傣族着装不仅十分注重服饰的礼仪性,而且还体现出典

6、雅大方的特点。款式方面,傣族妇女紧身的小上衣配上浅色长筒裙,简洁雅致,清新脱俗。傣族服饰收敛而不张扬外飘,紧束的筒裙使傣族妇女步伐轻盈、体态优美,尽显其服饰的典雅清新之美。色彩方面,傣族服饰不仅色彩丰富、清新典雅,而且色泽亮丽、柔和明快,服装的颜色和周围大自然的绿色相得益彰、和谐自然。(四)服饰图案的丰富性。傣族的服饰图案不仅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文化与审美情趣,而且蕴涵着傣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图腾崇拜。傣族服饰的图案十分丰富,常见的有孔雀、大象、狮子、马、花、树、建筑和人物等。西双版纳素有动物王国之称,原始森林中生活着孔雀、大象等各种动物,傣族人民把孔雀视为和平、幸福、吉祥的象征。又因为大象能帮助他

7、们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也对大象推崇备至210.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白神象代表着吉祥与幸福。他们认为只要白神象在哪个地方出现,哪个地方就会逢凶化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仅如此,白神象还是傣族人心目中和平安宁生活的守护神3230-231.可以说,傣族服饰图案体现了傣族人民“万物有灵”信仰和崇拜大自然的思想观念。二 傣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流动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外显、最直观的文化事象。傣族服饰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基于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傣族服饰与傣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

8、相关。生活在西双版纳以及河谷地带的傣族,由于处于热带、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区,常年多雨湿热,以种植稻谷、甘蔗、橡胶和各种热带水果维持生计,因此西双版纳等地傣族服饰的质地较为柔软单薄。紧身浅色短上衣,长筒裙,不仅可以抵御湿热的气候,而且适宜劳作。西双版纳以种植水稻为主,到田间劳作,可以很方便地把长筒裙挽起来。休息时,又可以把裙子放下来遮住膝盖。男子穿的扭裆裤,裤身较宽,穿着凉爽.而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由于受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以及海拔较高等自然因素影响,其服饰相对来说具有质地较厚,多条重叠等特点。因此,从傣族服饰自然地理环境。(二)傣族服饰体现着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傣族服饰色彩的运用上。傣族

9、服饰的色彩搭配给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傣族妇女的服饰多以嫩黄色、天蓝色等浅色调为主,男子也多用白色、蓝色的包头。其次,表现在傣族服饰款式的设计上。傣族服饰的款式,尤其是女子的服装款式,清新脱俗,典雅别致。再次,表现在傣族服饰图案的点缀上。傣族服饰图案样式丰富多彩,其图案蕴含的水文化则表现出傣族人民受水影响下的审美取向。傣族女子服饰上的纹样代表江河、山泉、溪流,有的筒裙上还有水罐、竹筒、竹瓢、葫芦等图样,反映出傣家人生活中与水的密切关系4.(三)傣族服饰蕴含着傣族社会的等级观念。傣族历史上的等级观念也反映在了服饰的细节中,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傣族妇女衣服的花边有明

10、确的等级差异,农奴的服饰花边只能有一道,“翁”(属官)级可以装饰两道,“孟”(宣慰使及其血亲)级妇女(傣语称为“孟女南”)可装饰三道或三道以上。在傣族妇女的服饰纹样装饰上,也分为多个等级,龙凤纹仅出现于“孟”级妇女的衣服上5.此外,历史上傣族妇女筒裙上的平行五彩圈数量和花纹也因身份地位殊异而不同,社会等级和地位越高的妇女,其筒裙上的彩圈越多,筒裙的颜色也更加艳丽,并可以绣上银色星形花纹或金色金凤纹以彰显其高贵的身份与地位。(四)傣族服饰是傣族人民的文化象征符号。傣族服饰不仅凝聚了整个族群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认同,而且成为傣族人民的外在标识和象征符号。首先,傣族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或者同一民族不同支

11、系的主要标志。据唐樊绰蛮书卷四记载:“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有事出见人,则以此为饰,皆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祷,又斜披青布条。衣以绯布,以青布为饰。”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服饰已作为部落(支系)识别标志。我们今天所说的“水傣”、“旱傣”和“花腰傣”等便是从服饰上区别所在地域不同的傣族。其次,傣族服饰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标识。一般来说,傣族少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已婚妇女的服饰相对素雅,中老年妇女的服饰则老成稳重。三 傣族服饰的现代变迁。在传统社会,因傣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其民族服饰的变迁相对缓慢。近些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

12、起以及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影响,傣族地区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傣族服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也呈现出巨大的变迁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傣族审美观念的变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傣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为突出地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服装的态度上。在许多傣族村寨里,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西装、牛仔裤、T恤衫等进入傣族村寨,导致平时穿本民族服装的傣族特别是傣族男子不断减少,很多傣族只有在民族节庆或重要活动时才穿。同时,傣族群众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开始用轻便、价廉的汉族服装代替民族传统服饰。如在德宏,女童不再穿传统服装和戴花帽,而是穿着大众童装;临近城镇的傣族年轻妇女

13、不再穿当地的传统服装,男性服饰的现代化现象更加明显6.另一方面,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傣族年轻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追求简洁、时尚和个性化的服饰。如今,只有一些傣族中老年妇女还在坚持穿本民族的服饰,许多年轻人则喜欢具有现代化审美特点的时尚潮流服装。(二)傣族服饰色彩的变化。傣族服饰色彩由传统的以浅色系为主发展到现在深、浅色系并存。在西双版纳等地,传统的傣族服饰一般以白色、浅黄色、水粉色等浅色调为主,这是因为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湿热,紫外线强,浅色的衣服可以减少吸热,保持凉爽。随着傣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傣族服饰的商业化倾向也不断明显。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傣族服饰开始采用大红色、深紫色、

14、深蓝色等更加艳丽明亮的色彩。鲜艳亮丽的服饰色彩能更加吸引游客的注意,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三)傣族服饰款式的变化。傣族服饰款式由传统的几种款式发展到现代化多种多样的款式。傣族男子的服饰已基本汉化。传统的傣族女子的服饰款式为:衣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身为紧身内衣,外套衽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贴胳膊,下着长筒裙。傣族女性整体的紧身衣、长筒裙没有变,但在衣领、袖口等处有了变化。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傣装几乎每年都有些细节的改变,曾经流行过的样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上衣为无领无袖,短至肚脐的小褂,筒裙则改为拉链式长裙,臀部紧收,外缝3条彩线,下摆加大夸张成鱼尾状。此款式的布料为色彩明艳的薄绸。二是上

15、衣无领无袖,领口呈方形,饰以花边,筒裙变为一片布围拢,用暗纽加固。此款式的布料为浅色带刺绣花纹的薄纱。三是上衣无领有袖,衣襟为斜襟,用暗纽固定,下着传统筒裙。此款式用色泽亮丽的绸缎制成,其中衣袖、衣摆和筒裙下摆用同色的绣花薄纱装饰7.(四)傣族服饰工艺的变化。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傣族服饰制作工艺的改变。在传统傣族村寨里,织傣锦做衣服是傣家妇女的拿手好活。傣族妇女经过织布、染布,然后做成傣族服装。男女老少都要穿自家制作出来的麻布衣服。新中国成立以前,花腰傣都是自己种棉、纺线、织布、染布,自己缝制衣服8214.如今在临近城镇的傣族村寨里,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织布机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傣族服

16、饰的传统制作要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傣族服饰成为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对傣族服饰的需求,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开始涌入傣族地区,于是出现了民营的傣族服饰制作加工企业。现代工业缝纫设备以及丝网印花、机织花边等代替手工挑花、蜡染等,使得傣族服饰制作工艺简便、快捷7.傣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由传统自给自足的手工制作发展到现代的服装加工厂制作,使得传统的傣族服饰制作工艺逐渐衰落,织布机渐渐退出傣族的生活视野。(五)傣族服饰功能的变化。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傣族服饰商业化和展演化的倾向也日趋明显。傣族服饰的功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传统的遮羞蔽体和保暖遮阳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在西双版纳傣族园中,傣族妇女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每天为游客展演已经世俗化了的“泼水节”,或者陪游客照相,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