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近 代 史上的抗争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 国 近 代 史上的抗争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主要指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探索史主要指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出路。二者在内容上很难严格区分,很多重大事件既是抗争史也是探索史的内容。可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集中代表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蒋介石国民政府某些程度上的抗争和探索不应算在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之中,但这些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官兵的抗争和探索应属于本专题讲述的内容, ; 主题1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1919年)主题知识概要一、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1)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镇守广西的镇南关大捷。(4)甲午战争中,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英勇抵抗及壮烈殉国评价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应有别与清政府被迫的宣战、抗争。2、地主阶级改革派探索强国之路(1)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3、。(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点主要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旁及外国的史地和政事。(4)评价: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清醒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腐败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更不知道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制度,但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手握这根接力棒,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奋勇抗争。3、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与实践(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暂时支持,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4、2)代表人物:中央奕忻,地方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3)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此外,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4)评价:洋务运动试图采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它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和具体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改革,为近代科学
5、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是探索强国之路的一种尝试。4、19世纪末,一些开明地主在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后,开始拥护戊戌变法。20世纪初,他们又和绅商(多属立宪派)一道推动清政府“预备立宪”,但最终愿望都落空了。小结地主阶级中的不同派别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清末新政以及“预备立宪”的探索,虽然因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归于失败,但是毕竟是封建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步步尝试。二、农民阶级领袖的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积累的阶级矛盾在列强侵略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对抗力量之间殊死的搏斗,是“
6、鸦片战争的回声”。(2)方案: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洪秀全把接受了的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企图建立人间天国。定都天京后,制定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建国方案。(3)评价: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生产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又有明显的空想性,而且在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近代,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目标,也具有落后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4)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它具有进步性,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
7、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不是农民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超越了阶级和时限,根本无法实行,同样具有空想性。2、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方案:义和团运动的领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3)结果:由于口号所具有的致命弱点,更主要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科学的分析,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小结以上所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源在于它们都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提出顺应时代又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改造
8、社会的方案,因此也就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维新派。(2)主张:不仅在经济上学习西方,更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3)评价:他们早期维新派是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后最早的政治代言人。但他们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2、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19世纪末,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亡空前严重。(2)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了早
9、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了把挽救民族危亡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与兴民权、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学习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评价:这场运动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热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走的是君主立宪为中心的改良道路,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了他们的必然失败。小结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探索,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掀起了光绪皇帝支持的戊
10、戌变法运动,使得向西方学习由洋务运动时期的“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虽然中下层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此同时也建立了革命团体、发动了武装起义,几乎同时与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但改良维新才是这一时期探索的主流。3、资产阶级革命派(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工具,在大搞“预备立宪”的骗局后,使资产阶级丢掉了幻想,坚定了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方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纲领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并使民
11、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评价: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4、资产阶级保皇派(1)背景:维新变法失败后,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认同革命派的主张,沦为保皇派。(2)主张:顽固维护清朝统治,继续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3)评价:违背历史潮流,阻碍社会进步。5、资产阶级激进派(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主张:民主、科学。(具体内容三提倡、三反对)(3)评价: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陈独秀等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批判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它作为反封建运动也是维新变法
12、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宣传和动员作用。运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仍属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无法给中国人民指明正确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开始了从“学西方”到“学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6、资产阶级立宪派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的、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下,投资于新式工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13、但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因此“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小结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角,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层次也由此逐步向纵深发展,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但是其自身具有软弱和妥协的局限,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足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就说明其政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作为辛亥革命余波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也由于没有彻底可行的革命纲领、没有可靠的自己的军事武装、没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也相继走向失败。1912年成立的国会
14、第一大党领袖宋教仁试图在新的革命形势下,走议会合法斗争的道路,但他被刺杀的事实,同样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任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但其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民主革命可以团结的力量。主题规律认知一、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1、 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
15、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2、 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3、 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就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阶级地位的不同。4、 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
16、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多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5、 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时代阶级的时代特征相关。在侵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突出)的救国方案以反对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6、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映了探索的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为寻求独立富强的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近代化历程)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历程,这里的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