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230460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武大最新版)课后习题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 材料一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2,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近代经济不能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主要是帝国主义不平等对待中国,侵略中国造成的。但这不能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的理由。3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制度已经是百孔千疮,危机四伏,而维护封建统 治

2、的科举制度更是严重脱离实际,摧残人才,“万马齐喑”的人才匮乏局面笼罩着整个中国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为了与新的人才观相匹配,他们在教育领域内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自此以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被作为资本主义“新学”,逐渐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传播。 第二章1.实际当时清朝面临的环境有点象其前朝明朝,当时明朝面临的是内有“中原流寇”李自成,外有东北后金政权。而清朝所面对的是内有太平天国,外有列强。作为统治者,当然想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可以想

3、象,此时的清朝必然会参考明朝末年的情况来作出其自己的判断。明朝崇祯面对的内忧外患,他是怎样作的呢,他是镇压农民起义军,将李自成稍微压制之后,又忙于将军队调遣北方与后金交战,所以是穷于应付,加上此时的朝臣真正有才能的已经少之又少了,根本不足以应用与两个战场。此时,崇祯应该先与后金媾和,以图将精力、兵力集中到消灭李自成的内部战场去。然而崇祯如果是一个不是很有雄心的人那么应该可以做到这点,但是正是因为他有抱负,确实是渴望复兴明朝,花了很大的心血在治理国家,而且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觉得如果与后金媾和,是对天朝的侮辱。结果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而清朝面对这样的时候,吸取的明朝的教训,对内,是尽力镇压太平天国

4、,重用人才,发觉人才,不惜启很多汉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等,甚至派林则徐去镇压。(林在赴广西途中病死)。尽全力扑灭太平天国的起义。对外方面,也逐步开眼看世界,一方面,对,列强采取讲和,尽量不打。为了维系政权,什么事情都可以作,包括割让领土。当然如果列强的要求太过分,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如中法战争,其实并没有打败,而是不败而败。以战获取与对方谈判的筹码。而且还有一点,以寇制夷,利用义和团的民族主义狂热,使其将矛头指向列强,间接对列强进行打击,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八国联军开赴中国,打击义和团。这样,虽然清廷引狼入室,将列强引入,但是同时也利用了列强为其除去了内患,同时也使列强明白中国不是那么容易征

5、服的。然后,列强走后,义和团已经被整得奄奄一息,这时候再过河拆桥,对义和团赶尽杀绝。这招真的是绝了。内忧外患都给清廷利用了。而且也在观念上也有所开放,懂得学习西方,当然没有日本学得那么彻底,但是涉及到关键的政治改革,变法维新的时候就害怕触及到其统治的根本,所以又不敢放任变法运动发展,进行打压。但总的来说,清末的统治者比明末的统治者要高明,虽然最终难免失去政权,但是起码还维持了半个多实际。但最终还是不能逆大势而行,终于结束了其统治。2.反洋教斗争根源主要在于洋教侵害老百姓的利益。普通群众主张坚决反洋教,而上层官府绅士以自身利益为重,对之妥协,“总是依他”。 3.洋务派所办企业具有封建性、垄断性和

6、严重的对外依赖性。第三章1.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过于理想,不讲群众基础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事实上看看西方变法以及日本维新变法都是和军事手段离不开的。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其实是参照了国外革命方法,联合其他政治力量、建立军队、废除帝制,而且革命纲领明确可行性强。 总的说来两人最大区别就是康有为是保皇派,而孙中山是革命派。2.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的洋务派,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没有曾国藩,他那时已经去世)。他们见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战胜德国,决定学习日本,以抵御西方列强。通过百日维新实践,结局戊戌变法失败了,袁世凯称帝也失败了。最终被民主共和制取代。3.【答案要点】

7、(1)康有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来宣传西学,以日本为楷模,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较全面的认识,主张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楷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他们曾经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楷模,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百日维新。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3)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

8、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4.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第四章1.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的局限性是,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这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造;把改造国民性质置于优先地位,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些人看问题很片面。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使新文化运

9、动得到发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扬,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更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他们强调必须铲除少数人的特权。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这就表明,在五四思潮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唯物史观观为武器,从反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的斗争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

10、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总之,如果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2.(1)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2)通过李大钊和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先进分子;(3)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对各观点研究比较,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3.“根本解决”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从深层次分析,在此时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够挽救

11、中国的命运,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胡适在1919年7月发表文章反对应用马克思主义来对中国问题进行根本解决。第五章1.有好有坏 1.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确立,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国民党内部斗争十分激烈。 2.蒋介石独裁统治。 3.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激烈,百姓苦不堪言 4.经济方面: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对稳定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5.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6.1933年,国民政府外交谈判成功,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2.正确。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处理好国际关系,为我国的

12、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向外国引进先进的技术,要保障工人阶级等各阶级的社会权益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加强坚固我国的政治体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3.我认为材料三所提的态度不科学,1,其言不保存文化而要创造文化,此处不辩证,因为过去的文化中也有好的精华的地方,2,其时代变了,我们应当随着时境而创造新文化,此处科学,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学会创造新的文化,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摒弃过去文化的糟粕,要继承过去文化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第六章1.第一,九一八事件以前,对日本的方针政策其实已经形成了。对日不抵抗政策最初萌发是在“九一八”前的万宝山事件和

13、中村事件之时,在九一八事件以前,蒋介石、张学良已就对日不抵抗达成共识,这是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一个原因。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的历届中国政府,对于包括英、法、美、日等在内的各国列强的侵略挑衅或中外局部性冲突的处理,大多持让步、妥协、忍耐及不抵抗的态度,几十年中几乎成了惯例。这一方面固然与中国数千年儒家思想,特别是“四维八德”的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弱者面对强者的最低限度的自我保护,即所谓忍辱负重,夹缝中求生。 第二,张学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当时社会有军队就有话语权。张学良在当时之所以有当时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张作霖留给他的地盘和军队所决定的,保留实力这也是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一个原因。加之当前的

14、中东路事件的影响使得张学良不愿意单独面对日本人。 第三,张学良对当时局势的判断失误。当时东北军有20万军队,而日本人在东北大约就是3万军队,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再加之日本人在东北不断的挑衅,这样加深了张学良认为日本人只不过闹点小摩擦,不过是想获取多一点利益,而不是吞并这个东北。张学良的这种认识对他下达不抵抗命名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晚年张学良口述历史是也承认了这一点。 第四,国民党当时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影响。蒋介石认为共产党才是国民党的最大敌人,认为先剿灭共产党之后在回过头来对付日本,这是基于这种政策下,张学良对于日本人的挑衅采取忍让对策加上了砝码。 历史是多种合力推动的,以此类推,张学良

15、下令不抵抗也会有多方面的原因,以上是我对于张学良下令不抵抗原因的认识,我认为正是基于以上四种原因的合力,张学良才下令不抵抗的。2.首先是抗战路线的不同.从抗战开始到1938年10月,也就是抗战的防御阶段,国共两党的抗战都是很努力的,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肩负着抗战的主要责任,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抗战比较积极.但是国民党不敢发动群众,推行的是一条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则利用日军主要精力放在正面进攻的机会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充分发动群众推行全面抗战路线.抗战路线不同是首要的不同.其次,在抗战的决心上国民党也不如共产党,这个主要体现在抗战相持阶段,也就是1938年10月到1945

16、年8月初.这一阶段日军停止了在正面战场的全面进攻,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共产党.国民党在这一阶段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前,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不仅断绝了对共产党方面的经济军事补给,还以重兵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以曲线救国为名纵容部队投降,加入伪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极端的就是以皖南事变为代表的三次高潮.但是国民党还没有彻底放弃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仍然在继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阵亡殉国.而共产党在这一阶段仍然坚持全面抗日,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对于国民党则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坚决回击摩擦的同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3.毛泽东思想不是“人海战术”。对于战争而言,它的最公平之处,就在于只看结果。无论敌人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