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阳一中高一历史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5812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济阳一中高一历史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东济阳一中高一历史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东济阳一中高一历史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济阳一中高一历史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阳一中高一历史考试 1.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考试试卷(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1.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歼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言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中国古代”富民”A. 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B. 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 是“四民”中的士”阶层D. 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答案】A【解析】材料“富民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说明中古代的“富民”与平民一样,都没有特权,不是“士”,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错误,自耕农是国家赋税

2、的主要承担者;材料“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说明D项错误。点睛:材料“富民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

3、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曾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闻见录写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以及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有这些大宗物产以及无数的土制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段纪录可以用来印证A.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B. 闭关锁国的合理性C. 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D. 重农抑

4、商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他们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合理性,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小农经济抵抗性,不是对华走私鸦片的影响,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积极性,错误。4.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

5、中历史现象主要是南方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为此C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出明朝中后期南方种植商品作物增多,而无经济重心转移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并无直接体现雇佣关系,为此无法推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时间在鸦片战争后,而材料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故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5.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A.

6、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

7、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家庭手工业中的产品也有一部分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故D项理解正确;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的趋势,排除C项。7.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A. 小农经济B. 重农抑商C. 商品经济D. 重男轻女【答

8、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男子立田女织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题干体现不出抑商、商品经济和重男轻女的思想,排除BCD。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8.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

9、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 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 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 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 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古代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诸侯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以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C项

10、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到个体家庭的生产,D项错误。【点睛】东西交流的实现需要生产力和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生产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9.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C. 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D.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均田制,国家对于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限制买卖,有利于控制土地兼并。A选项

11、,不符合史实,在均田制实行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态: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控制的土地,为此A表述不准确错误;均田制度主要是一种经济政策北魏的三长制度才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为此B选项错误;C选项北魏主要通过整顿吏治、推行薪俸等手段来加强吏治管理,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改善民生,故不符合错误;D选项均田制推行以后,很多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故正确。10.下列各项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的是A. 井田制的推行B. 贡赋制的实行C. 管仲的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中的 “相地而

12、衰征” ,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故选C;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而贡赋制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通过上贡的形式向周王缴税,排除AB;商鞅变法中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但晚于管仲改革,排除D。11.井田制是一种A.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B.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C.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是原始社

13、会土地制度,排除;C和D属于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排除。点睛:(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商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2.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A. 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 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C. 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D. 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排除;B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排除;

14、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排除。13.表中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俱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

15、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项正确;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14.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清朝康熙时,政府规定有些工匠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上措施A. 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 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正常发展C. 强化了小农经济的根本性地位D. 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的经济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小农经济的地位,为封建统治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