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953936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价策略)高定价高考模式变化初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河 南 省2007年招生考试科研课题结项书课题编号_0730107_课题名称_高考模式变化初探 课

2、题负责人_贺钢军_所在单位_济源市招生办公室_河南省招生办公室2007 年 11月 22日课题编号0730107课题名称高考模式变化初探课题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贺钢军男39中教高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13078李延勋男40中教一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28136张征群男32中教二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28136齐建锋男25中教二级济源市招生办0391-6613078课题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盖章 负责人:年 月 日省招办意见盖章 负责人 : 年 月 日高考模式变化初探三十年高考历史回顾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经30年了

3、,在成千上万高考经历者的心中,都留下刻骨铭心影响,它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十年文革,让中国和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不少机会。在最应该读书的年龄,他们却四处串联、上山下乡,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忘记学习,当时可供看的书太少,学习的氛围远远不够。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当年的12月11日至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分别走进大学课堂,这是高考历史上的特例。 经历了动荡和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4、。这一批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用功。而学生之间的年龄和阅历也相差很多,这无疑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思想解放时期,文革刚刚结束,国家开始走向复苏和正规,何去何从,怎样发展,怎样看待过去的十年,这些都是大学生们思考的问题,他们想找到答案,同时也发表自己的主张。 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知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既新奇又时尚同时又是内涵和深度象征的名词,各色各样的书籍开始在书店的书架上出现, 知识的流行也引起了人们对高考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经正常进行,成了高中生

5、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没考好的,进不了大学的象牙塔,那将是另外一种出路。在上世纪80年代学子心中,高考是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千万考生和家长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升学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毫不过分。 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根独木桥。有的考生不惜多年复读参加残酷的高考。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

6、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3+2”高考模式的开始,使得很多高中的备考方案随着改变。 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当时的大学生已经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可能由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社会上各种类型的职位都增加了需求,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科文理兼收,所以学生对文科、理科的选择偏向也更多地投向于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反而少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理。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

7、志愿。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此举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益面,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文凭是否贬值”的激烈争论。 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年轻的一批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个性鲜明,主见十足,对于高考,他们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被高考指挥着生活和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考上好的大学,至少是本科,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娱乐众多的时

8、代,再者,他们本身就热衷追逐新鲜的事物。玩乐、感情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他们再也不是简单的一群只知苦读的“眼镜王”、“书呆子”,他们的高考也不再是在日日做题中度过,他们不但活在老师、辅导班、高考的指挥下,更是在竞争的现实和年轻浮躁的心理中,寻求玩乐和学习的平衡,在高度娱乐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高考已完全不同于任何时代,独显出特有的群体个性。 在社会的呼声中,高考也大踏步地改革,从扩招到自主招生,从新课程到标准分,从大综合到小综合,高考在素质和减负中寻求平衡高考模式变化自年以来,我国高考科目的设置前后经过了八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变化:年高考设高中所学全部科目,高校根据专业要求,按不同比例计算各科分

9、数录取。由于这一办法不能很好体现各专业的特点,年高考科目分文、理二类。第二次变化:年,高考科目进一步细化,分成文、理、农医三类。第三次变化:年,高考科目又重新改成文理二类。第四次变化:年恢复全国统考,同时恢复文理二类的科目设置。一些专家认为,分文理二类设置科目,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相当多的中学不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同时,高考科目又比较多,录取以总分划线,迫使学生追求各科的高分数,造成平均发展。知识结构残缺而无特长的新生,严重影响高等学校的培养质量,对文理二类的边缘学科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因高考录取率较低,高考试题难度往往高于高中

10、毕业生水平,严重挫伤了大多数中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教育部组织许多单位进行了调研,决定把高考同高中毕业考试分开,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在高中三年中各科目分时段进行考试,所有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都进行考试,而高考分为文理两类,只考文理相关的科目。第五次变化:年,全国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交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到这一届变成了自己掏钱上学。“”高考模式开始,文科生是语、数、外加政治、历史,理科生是语、数、外加物理、化学,考试时间调整为两天半。第六次变化:1年,“1”

11、模式推出。“1”中的“”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其中数学分文、理科试卷,外语听力计入外语总分;“1”是指“大综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合一张试卷,2001年语文、数学、外语、大综合四份试卷满分均为150分,2002、2003年两年语文、数学、外语满分为150分,而大综合满分为300分;“”指考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招生院校要求选报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的一至六门。考试时间为四天。从1978年起,至2002年,高考时间一直放在七月,从七号开始,二至四天不等;但众多专家认为:对我国来说,七月是最醒热的月份,不利于考生水平正常发挥,并且七月也是自然灾害频

12、发的月份,给全国性的高考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建议把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放到六月份进行。教育部组织专家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论证,又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之后,在千百万考生及家长的期盼下,最终做出决定:从2003年始,高考改在六月份,从六月七日开始。第七次变化:4年至今,我省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好地发展考生兴趣、特长,一改“1”的考试方案为“文理综合”,每位考生只考四场,除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考试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考试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高考满分为750分,考试时间压缩为7、8两天。高考模式改革方向上世纪50年代,全国统一高考起到

13、了选拔优秀高中生、培养精英人才的作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是对“文革”期间“推荐上学”的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材。今天,当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当社会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人才时,统一的、单一的高考制度,已不能完全担当起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的统一高考制度,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而牢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全国上千万这样大规模的考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目前的高考仍然是一种最公正、可靠、令人信服的选拔人材的方式。2008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人大十届五次全会上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现在,

14、高考在我们国家还是行得通的,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制度,但现在要对它进行改革,让它能够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挖掘。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我们认为,这件事情非要改,要积极,但同时还要慎重。我们目前主要改的还是改革考试内容,招生方式,使我们的孩子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挥,同时能够使他们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的高考改革,只能采取渐进方式,朝着既定目标,对高考的体制、机制与管理,经过试点后逐步推进。确定体制、机制、管理改革的目标十分重要。 例如,体制上的改革,从统一、单一的高考制度转变为多样化的招生制度。除通过考试录取招生外,还可以扩大或开辟其他招生

15、渠道,如保送、免试、提前招生、自主招生等。在运行机制上,从统一高考转变为统一测试与学校、考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由政府部门办考转变为中介机构统一测试,提供给录取院校作为录取的参考,学校对不同的专业,还可以加试有关的科目;考生也可以从多种科目“套餐”中选择自己认为较有把握的科目“套餐”应试。特别是在管理方面,政府部门应从主办、包办转变为服务、协调与监督;政府部门下达指标,院校自主招生。 所有体制、机制、管理的改革,都必须以转变思想为先导。即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按照“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多样化的现代人才观,以及适应性的考试功能观来指导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变革。特别是要转变对高考制度改革起制约作用的高考功能观,要从选拔功能转变为适应功能。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