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必修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8845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岳池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岳池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岳池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岳池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岳池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人民必修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

2、参观、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学习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学习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

3、读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 (2)近代男性服饰: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 联系在一起。中

4、山装和以 、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 和 盛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 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 、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_、粤菜、_、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受该地区的自然坏境、_ 、_风俗习惯的影响。2、西餐的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3、西餐的特点:_、食品种类、就餐环境、_都与中餐有明显差异。4、西餐传入影响:(1)西餐常用的_ 进入餐桌(2)出现专门经营西式食品的出现(3) _、_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

5、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变化1、中国传统建筑因各地区的 和 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北方以 为典型。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 的新式住宅。3、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 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4、特点: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辛亥革命、_、新中国成立以及_对社会习俗影响最为显著的是_的变迁。具体表现有:1婚丧礼俗的变迁(1)婚姻礼俗清末民初,一些受过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礼俗也开始

6、,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2)殡葬风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 ,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实行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代替土葬。2其他方面(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 取代了跪拜作揖,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 到批判,女子在获得 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预习自测 1.中国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 ()A西装 B列宁装 C中山装 D长袍马褂2. “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

7、初风格特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3在19世纪中期,英国人John在中国开了第一家西餐馆,它最有可能首先在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济南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5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建立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课内探究学始与疑1.中山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服饰吗?提示:不是。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

8、西合璧的产物。2.中国近代服饰变革后西式服饰完全取代中式服饰了吗?提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3.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及影响。提示:(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冲破封建牢笼。(2)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质疑探究 主题1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一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

9、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材料二下图图三是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四是当今上海的西菜馆中名气最大的位于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探究思考:(1)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材料二涉及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3)结合两则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主题2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材料一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

10、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探究思考:(1)从材料一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3)结合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当堂检测1.民国和建国初期以及当今又一次风靡的女性旗袍是源于下列哪个民族的 ( )A汉族 B维吾尔族 C满族

11、 D蒙古族2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 )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 (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社会变革的推动 “欧风美雨”的影响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 B C D4“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5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 ( ) 6“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7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A. B. C. D.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