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于都第三中学、全南第二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联考1.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8669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赣州于都第三中学、全南第二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联考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西赣州于都第三中学、全南第二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联考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赣州于都第三中学、全南第二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联考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赣州于都第三中学、全南第二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联考1.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三中学、全南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其正常生命调节活动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重吸收B. 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D. 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工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故A错误。体内失水较多,抗利尿激素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液减少,故B正确。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但人体散热量和产热量相等,故C错误。该过程既有神经调

2、节也有体液调节,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产者,都属于自养生物,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乙是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D. 图中的“甲乙”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C【解析】图中太阳能被甲利用,说明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乙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所以都是异养生物,B正确;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属于分解者,其异

3、化作用类型包括需氧型和厌氧型,C错误;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图中的“甲乙”表示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3.如图是近年在某县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 误的是( )A. 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B. 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 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D. 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螺、昆虫、鸭都可以直接捕食生产者,此种情况时它们都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鸭可以捕食螺,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它们都以生产者为食,故鸭和螺之

4、间还有竞争关系,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等,C正确;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4.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B.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便获得了该兔子能量的10%20%【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有太阳能(光合作用)和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

5、,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及分解者,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之间同化量的比值,D错误。5.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由于人

6、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水产养殖时,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浪费,因此应多养殖植食性鱼类,C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于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考点定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名师点睛】“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根据生物富

7、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6.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 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 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 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流失了,如动植物的遗体、残落物和排泄物等被微生物分解,A正确;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能量经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能量

8、经过自身的呼吸作用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C正确;一般来说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在一个相对简单的食物链中,只有非生物的自然物质,然后就是大树和害虫,那么害虫作为顶层它的生物数量明显大于大树,但能量还是少于大树的,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 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必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 A、B 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 进行 A 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

9、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 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C.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行为信息D.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

10、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答案】C【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A正确;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正确;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在任何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9.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 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

11、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 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 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B正确。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故C错误。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12、 )A.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B.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D.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A正确;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的是其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直接价值指的是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旅游、美学价值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11. 下列有关孟德尔分离定律的

13、几组比例,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F2的性状类型比为3:1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C. F2遗传因子组成类型的比为1:2:1D. 测交后代的比为1:1【答案】B【解析】【分析】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产生

14、配子的过程中,比例为1:1,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对象是配子,而不是杂交后代,再根据题意作答。12.麦穗有芒对无芒为显性,鉴别一株有芒小麦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方法是()A. 杂交B. 自交C. 测交D. 观察性状【答案】B【解析】小麦麦穗有芒对无芒为显性,鉴别一株有芒小麦是否是纯合子,最常用的方法是让这株小麦进行自交,如果后代全是有芒小麦,说明该有芒小麦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芒与无芒小麦的比例接近3:1,则说明该小麦是杂合子。故选:B。1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小桶中随机 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

15、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 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但I、桶内小球大小可不等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D. 甲、乙重复3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 50【答案】C【解析】甲同学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I、II两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等,相当于精子和卵细胞的数目可以不相等;而III、IV两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量则必须相等,强调两对等位基因的总量必须相等,I、桶内小球大小必须相等,B错误;III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IV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正确;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II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得到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