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7.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161258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7.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7.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7.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7.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7.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材料与解读 必修3.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1建国后对旧有学校的接管和改造材料一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材料二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二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这是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四新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此外,必须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五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

2、教育。六积累经验,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七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用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材料三接办私立中、小学的主要方针:第一,先接办外资举办的学校,后接办中国人自办的学校。第二,先接办办理成绩坏的,后接办办理成绩好的。第三,先接办经费情况困难的,后接办经费还能维持的。第四,大体上先接办中学,后接办小学。第五,对少数民族的团体或私人举办之私立中、小学,可暂缓接办;其经费有困难者应予补助。但在自愿原则下,政府可予以接办,接办之后须尊重少数民族学校的特点。全国现有私立中等学校1 400余所,教职员工34 000余人,学生53万3千余人

3、,私立小学8千9百余所,教职员工5万5千余人,学生160余万人。拟自今年至明年全部完成私立中等学校接办工作;至1954年全部完成接办私立小学工作。教育部党组关于大中小学教育和扫盲运动等问题的报告(1952年8月20日)【解读】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采取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

4、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1950年12月,按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接管了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 500所,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威胁与封锁,甚至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1950年底以后,开始首先接收和处理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随后接受和处理了接受其他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自办。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我国作为独立民主国家的教育主权。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年这项工作基本结束时,共接

5、办了私立中等学校1 412所、小学8 925所。还有65所的私立高等学校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全部改为公办。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2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材料一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材料二共同纲

6、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如果急于求成,形式上好像肃清了,而实质上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日)材料三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全国解放以后,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绩十分显著。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7、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九五八年,党中央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就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有了一个更明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接着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教育革命,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性质和面貌。中共中央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1963年3月23日)【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所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地规定了新中国

8、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指出了教育方法和改造旧教育的步骤。同时,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民道德标准。这对培养新社会需要的新人,无疑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根据共同纲领确定的教育政策,即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部召开了一系列的教育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文件草案,进一步具体确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通过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新学制的制定和颁布,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和教育任务的确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地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了人民的教育事业。(2)党和人

9、民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材料在全国范围的建设任务面前,我们的教育必须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改造旧教育和建设新教育是两个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开的过程。前者要在后者的指导下进行;而新教育的建设也必须从旧

10、教育吸取合理的成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中国的新教育,正和中国的新政治、新经济一样,开始于二十多年前的老解放区(即当时的土地革命根据地),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多解放战争,在毛主席的文教政策领导下,有了重要的发展,并积蓄了不少的经验,尤其在民众教育、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教育、农村小学教育等方面。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1949年12月30日)【解读】1949年12月2331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

11、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问题。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必须坚决正确地招待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钱俊瑞(19081985),时任教育部副部长。(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由武装斗争转为国家建设。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重点转移带来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也使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缺乏大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十分

12、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2)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材料一我想,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刘少奇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1958年5月30日)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哥达纲领批判)没

13、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文化革命不能实现。文化革命,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工农群众,对于知识分子,都是有利的。列宁说过:“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我们不可能把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把脱离相应的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提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那种高度。”(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载教育译报一九五六年第六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然提高教育的质量,不仅仅在智育方面是如此,在德育、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劳心与劳力分离的教育方针,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8月16日)【解读】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社

14、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当时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工农群众普遍要受教育的迫切需求。这种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中小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问题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限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全体青年学生继续升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则由于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只注重升学,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等倾向,使受教育者不能正确处理升学、就业等问题。1958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分两段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讨论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等问题。会议确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

15、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现在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一种是8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一种是4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此前,在刘少奇直接关怀下创办的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全国相继办起各种类型半工半读学校。在刘少奇的积极倡导下,中央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说:“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刘少奇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措施,为改革教育体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5新教育体系的形成材料一第四十七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