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852738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导学问题1: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式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探究: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他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主阶级中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中国边疆出现了新的危机。历史

2、的发展表明,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无法抵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维护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主张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制。提示: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及其实践,无法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所以,早期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提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中国发生了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向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体,“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3、”。中国适合“君民共主”制。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认为实行该政体能够实现君民为一体,有效地巩固统治,实现上下一心,共同抵抗外来侵略。问题2:戊戌维新时期,改良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探究:从材料中的“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可知,康梁维新思想的核心是“立宪法”“开国会”。提示: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问题3: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探究: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指出,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

4、把它废除;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维新派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取得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他们在提出施政纲领以及变法的过程中,却不再提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反映出他们的行动比其政治宣言退步了。提示:维新派一开始积极主张实行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但在他们后来的政治行动中,却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是。一方面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取得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问题4: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探究:思考清政府对宪政

5、的理解,要紧密结合教材的有关材料。材料中载泽提出的实行立宪的三大好处,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就表明了清政府实施宪政的目的在于巩固清王朝的腐朽统治。钦定宪法大纲的有关内容,就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宪政实质上是清政府欺骗人民,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的工具。对清政府立宪的举措,评价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从其反动的目的出发,指出它是一场骗局,又要从“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分析“立宪”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从钦定宪法大纲分析立宪的进步意义,从“预备立宪”的影响分析其进步作用。提示:推行宪政可保“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可保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清政府立宪的目的在于维护清

6、王朝的反动统治,其立宪是一个骗局,但这场活动反映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对“预备立宪”,我们应看到它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面,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全面否定。“预备立宪”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经济、教育、军事扩大到政治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开明的满族亲贵和汉族大臣,主张变君主专制为日本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同时促使清政府采取这一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日俄战争的结局使清政府认识到立宪政体优于专制政体。钦定宪法大纲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该大纲限制了皇帝的权力,确认了公民的一些权力。清末“预备立宪”顺应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潮流,对

7、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封建时代没有的新的进步的东西。问题5: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点?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探究:思考这些问题,要注意思考的角度。民国与清政府的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就是产生不同的根源。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目的、内容、影响的不同。提示:推行者不同:清政府是腐朽的封建政府;民国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目的不同:民国时期推行宪政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清政府推行宪政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内容不同:清政府的宪政以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核心;民国时期的宪政以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核心

8、。影响不同:清政府的宪政是一场骗局,导致清王朝众叛亲离,空前孤立,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民国时期的宪政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另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异:颁布者不同:前者是由腐朽的封建王朝颁布的;后者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府颁布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后者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核心内容不同:前者的核心内容是维护专制皇权,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后者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三权分立。前者主张集权,后者主张分权。性质不同:前者是一个封建性质的纲领;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纲领。同:都规定人民享有一定权利义务;都规定设立议院等民主机构。问题6:想一想,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探

9、究:1913年初的国会选举,经过宋教仁的奔走鼓动,使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870个席位中获得了392席,居于最多数 。民生、共和、统一等三个反对党223个席位,其余255个席位为跨党派人士。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国民党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内阁,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将准备出任内阁总理。宋很满意,到处发表演说,过分相信议会道路合法的功用,完全解除了对袁世凯应有的警惕。而袁世凯是个寸权必争的人物,他曾说:“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夺取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为了阻止宋教仁竞选,他曾送上50万元“特别费”,宋不被收买,反而用此钱来做竞选宣传的费用,袁世凯对此非常恼怒,他绝不能再容忍宋教仁的存在。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袁世凯在3月20日晚上指使歹徒在上海火车站暗杀了影响自己专权的政敌宋教仁。提示: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是为了阻止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以维护专制统治。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