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

上传人:zejun11****26.com 文档编号:128377372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都市“十二五”水利规划一 水利发展形势(一) “十一五”水利发展绩效评价“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一五”的总体目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我市水利规划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了既定目标。1、在防洪防涝工程建设方面一是利用现有二、三道堤防,对红旗河以东6.816公里堤防按长流规50年一遇标准进行了全面达标建设,其中加固老堤4.266公里,新筑堤防0.418公里,新建挡洪墙2.55公里及拆建新桥港涵。二是对白塔河以西、宦家涵以东夹江堤防按长流规50年一遇标准进行了退建,计完成退建长度2.8公里、土方29.2万方;加固白塔河堤防0.4公里、土方3万方

2、;新建中海泵站(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新开河道1.1公里、土方3.46万方,沟通了原入江水系,配套新建桥梁3座、涵洞2座。三是实施白塔河南段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整治白塔河南段4.53公里,新建生态护坡1.6公里,拆建涵洞4座、跨河桥梁1座。四是实施扬州老通扬河上段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通扬运河上段(邵仙闸洞至三里窑地涵)17.5公里河道的疏浚,疏浚土方137.65万方,城区段新做河岸护砌3.7公里。五是以里下河腹部圩区治理工程为重点,全力实施里下河圩区圩口闸、站新建改造工程和圩堤达标工程建设,共新建圩口闸53座、排涝站49座,改造圩口闸36座、排涝站48座,加固圩堤126公里,其中重点实施鲁汀河武坚

3、花庄段2.4公里圩堤退建工程。2、在水资源增供及水环境改善方面一是实施野田河南接工程。开挖河道4公里沟通了野田河与红旗河,计完成河道开挖土方120万方,新建护坡0.8公里,新建塘头套闸1座、提水泵站1座、桥梁3座、下水道8座。二是实施团结河接通三阳河工程。新开、整理河道2.388公里,疏浚淤积严重的老河1.5公里,相应拆坝建桥4座,配套电灌站5座、节水渠2.58公里、砼路0.9公里。三是实施灰粪港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灰粪港中远美墅段、中远欧洲城二期段以及北京路桥至张纲河段计3.2公里河道综合整治,计完成清淤土方11万方,驳岸2.1万平方米,翻建扒扒桥闸站1座,新建2个流量翻水站1座。四是实

4、施老三阳河北段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镇区段1.49公里浆砌块石驳岸墙防护,疏浚河道6.54公里、土方12.42万方,加固堤防6.54公里、土方11.53万方,拆建雨水出水口12个、灌溉泵站5座、跨河桥梁5座。五是实施城区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及尾水输送工程。新建截污管网30公里,兴建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提升泵站1座、穿路顶管6座、穿河倒虹吸22座、出水口门1座,干管铺设22.84公里。六是实施沿江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和宜陵污水处理厂、丁伙污水处理厂、邵伯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七是实施归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对芒稻河、夹江沿线15座引水涵闸进行内外河疏浚、新建沉螺池、增设拦螺网,计完

5、成拆建涵洞2座、夹江堤防砼护砌1公里,新建沉螺池15座、增设拦螺网15座。八是实施河道生态林网工程。完成夹江北岸王屋基至夹江与芒稻河交汇处12公里、木材公司到油库2.667公里一级河道生态林网建设,三阳河2.57公里、芒稻河上游高水河下游2.47公里、运盐河高水河上游5.88公里二级河道生态林网,建乐造船厂9260平方米湿地恢复工程建设。3、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一是组织实施沿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14.9公里干渠、40.5公里支渠衬砌改造,改造各类建筑物169座,拆翻建桥梁55座,地涵改渡槽33座,新建防汛道路22.3公里,新建干、支渠水土保持及安全防护工程(安全绿化防护带)12

6、0公里。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国土整理工程为引导,重点实施了樊川民办公助项目、沿运灌区末级渠系邵伯项目、吴桥节水示范工程,完成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三是全面推进碧水工程。在对全市863条引排河道实施全面清障的基础上,完成疏浚县乡河道疏浚352条、土方2186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2819条、土方922万方,同时落实了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河道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全市263个村全部创建成碧水村,2009年顺利通过省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验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一是明确划定水功能区,初步完成纳污能力、排污总量限制意见的编制。二是开展入河排污口全面调查

7、,实施排污口的监督,加强水质监测。三是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强化超采区治理、凿井管理等措施,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四是取水许可制度初步规范化;五是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打击长江非法采砂、水工程非法占用、非法取水等水事违法行为。(二) 水利服务水平现状综合评价“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先后抗御了2006年里下河地区、2007年的旱灾、里下河地区涝灾、淮河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特大龙卷风和台风“凤凰”等灾害,水资源保护和水质问题得到改善,使我市工程体系在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的运行上经受了考验。但对照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际要求和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区域和城市

8、、重点经济区防洪除涝标准不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水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水利基层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亟待加强,阻碍现代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1、防洪除涝能力流域干流治理。到“十一五”期末,流域整体防洪水平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长江、夹江堤防已基本达到堤防50年一遇、建筑物100年一遇的“长流规”新标准。但部分地段尚未全面达标,由于堤后深塘大量存在,堤防滑坡塌方等险情时有发生;嘶马弯道河势变化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坍江的威胁仍然存在,需要加固。区域洪水防治。区域骨干河道部分得到治理,部分排水干河能力达10年一遇,洼地防洪除涝标准进一步提高。整体区域排

9、水水平基本达到十年一遇。但里下河圩区部分圩堤标准不足,圩口闸站老化失修较为严重,圩区排涝动力不足。城市、沿江开发区防洪治涝。江都城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客观上给城市防洪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城市防洪设施还存在着一些隐患。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水面面积逐渐减少,降低了区域涝水的调蓄能力,致使内河水位增高,增加了排涝压力,其次城市内部的排涝体系还不健全。城市防洪存在安全隐患、芒稻河梅家坍段依然存在、城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部分河道填埋侵占严重。沿江开发区区内河床淤积严重,排水出路受阻,部分排涝站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管理不当,硬件设施破坏较大,运行效率低下,实际抽排流量达不

10、到设计流量。2、水资源供给能力2009年全市总用水量为8.68亿方,其中农林牧渔用水量为7.52亿方,工业和生活用水为0.44亿方,生态用水0.72亿方。水资源供结的结构为:本地地表径流及地下水利用1.43亿方,过境水利用为7.26亿方,生产生活的水源主要为过境水的调引用。我市水利工程的过境水的取用能力基本能够满足我市水资源的供给需求。3、水环境保护能力“十一五”期末,随着灰粪港整治工程、新通扬运河单元治污工程、江都污水导截流等截污、控污工程的实施,河道水质虽有了一定改善,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也仅为65%(不含南水北调输水干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4%。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社

11、会的发展仍不协调。4、农村水利建设能力“十一五”期间,围绕民生水利和新农村建设,针对农村水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突出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灌区节水改造、里下河圩区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重点,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安全区域保障水平。通过碧水工程的实施,恢复、提高了县乡河道的引排能力,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水环境;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质量,解决农村5.98万饮水不安全人口;通过沿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减少灌区用水损失和灌溉尾水的二次污染,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58;通过里下河圩区圩口闸、站和圩堤工程的建设,提高

12、了里下河圩区挡排能力,使里下河圩区挡排基本达到10年一遇标准;通过节水改造等田间工程的实施,提高了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改善农田面貌和农村环境。5、节水型社会建设能力“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建设效果显著。但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用水效率差异较大,节水水平发展不平衡,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节水水平亦参差不齐;用水缺乏统一规划;企业用水相对封闭,企业之间串联利用量低;再生水、中水与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水平不高。农民节水意识淡薄,部分农作物还采取传统的灌溉方式,现有的节水工程已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节水效益不显著,造成了农业节水投入不足;多层

13、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农业用水计量体系不够完善。全民节水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相对丰富的可利用水资源造成居民与用水单位缺乏水忧患意识;但是部分乡镇管网漏失率仍然较高;节水器具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市场监督体系,缺少市场准入机制;水价经济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6、水利管理能力“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加强涉水建设项目的依法管理,不断强化工程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管理,有力推进管理目标考核。但重建轻管、建而不管、人员断层、粗放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水行政执法能力和行政许可后续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

14、“十二五”水利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1、市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预测2009江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426亿元;三产比例为8.1:56.7:35.2;城市化水平为49.5%;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拓展到40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64元;居民储蓄余额达278亿元。“十二五”时期,是江都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市将在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实现较快的增长,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超100000元,财政收入149亿元,城市化水

15、平将超过60%,在此同时全市基本农田要保持100万亩。2、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江都市近期已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有:一、加快推进沿江开发。进一步优化沿江开发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利用沿江开发区地处苏中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挥可供成片开发的土地、岸线资源,推进沿江开发向纵深发展,每年以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新拓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的速度,全面加快100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港口物流区、滨江科技城、大江风光带四大功能区。到“十二五”期末,在全面拉开建设框架的基础上,建成区面积将达80平方公里。二、加快空港园区建设。要充分发挥苏中江都机场建设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

16、势,大力发展空港经济。高起点编制空港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着手筹备建立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重点规划建设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及空港商务中心。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坚持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积极向生产服务业方向拓展延伸。“十二五”期末全市工业目标总产值达55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占比达75%。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寻求现代农业项目的突破,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集聚区、优质菜篮子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六、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