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三政治史三人教实验.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13881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三政治史三人教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习三政治史三人教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习三政治史三人教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习三政治史三人教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三政治史三人教实验.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复习三 政治史专题三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三:政治史专题(三)小专题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条件:1825年经济危机 理论条件: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 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

2、所取代。 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通过阶级斗争,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4.共产党宣言的意义:二. 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尝试1巴黎公社1.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2. 失败原因: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3. 教训:没有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没有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4.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三. 马克思主义的成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 历史条件:经济: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政治

3、: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广大人民缺乏政治权利,阶级矛盾尖锐国际:一战激化俄国社会各种矛盾2. 革命进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3. 建立政权: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4. 历史意义: 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推动亚

4、洲民族独立运动四.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9491956: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时期)1. 建国初前三年(19491952)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和平环境、恢复国民经济(这三大方面措施的内容分别有哪些?) 2. 建国初后四年(19531956)完成过渡:(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私有制公有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3)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

5、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为完成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奠定基础路线法律保证实现过渡政治1. 解放了中国大部分的领土2. 土地改革1. 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P1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1.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 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改造对外抗美援朝影响 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赢得了和平环境为过渡作了路线、计划指导以及法律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了三大改造的意义: 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

6、速发展,同时也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开始走向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的发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革命失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俄国(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工人阶级在其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又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民民主力量的不断发展,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也走上了

7、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其后在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此前,1954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小专题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 二战后两极格局(“冷战”格局)形成:1. 两极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制(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2. 美国冷战的措施:1947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3. 苏联冷战的措施:帮助东欧国家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949年经互会、1955年华约;4.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949年德国分裂、1948年朝鲜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8、1961年越南战争等。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 欧洲:走向联合的欧洲背景: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欧共体成立的过程(1)1950年,“舒曼计划”(2)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3)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4)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2. 日本:经济崛起内因:日本的社会改革和重视;外因:美国大力扶植;(二战后1955年经济恢复、19561973年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3. 亚非:不结盟运动为了摆

9、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兴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政策:非集团、不结盟;斗争内容:政治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 中国: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取得很大成绩; “文革”走了弯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重视不结盟,是世界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三.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 “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波兰剧变(第一个);两德统一 原因:内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危机、政治忽视民主与法制;外因苏联戈

10、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等;(2)苏联解体: 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1985;政治:1988);1991“八一九”事件; 1991底成立“独联体” 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2. “冷战”结束后出现新的局面: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欧洲欧盟成立(1993),欧元启动(1999),决定建立快速反应部队;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有军事实力,经济好转;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

11、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和基本对策(1)不稳定因素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和平和发展。 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不断爆发 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 国际裁军和军控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2)基本对策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所有国家都应遵守国际关系的准则;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补充理解:1. 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

12、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2.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另一方面,

13、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 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原因(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邱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

14、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3)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4.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

15、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3)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5. 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1) 认识: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