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8016123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让生命在语文课堂中欢歌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温岭市实验学校 阮君琴摘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心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实的教育领域生命意识严重缺失。本文拟通过对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现状透析,反思语文教学中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的重要性。并以创设最佳情境,架设平等对话,唤醒超越意识为实施策略,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引导他们体验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关键词:语文教学 唤醒 生命意识生命就是具有自由、活力与永不间歇的运动,是鲜活流动的过程,是自成一体、自由存在、自主发展的有机系统。人有意识的生命宣泄就成了人类文明。理解和把握生命,需要理解者用自己

2、的生命意识去领悟、感应生命体的相互关系。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的人的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的灵性与可能性如何最大限度地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大师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思索。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

3、缺失的原因1、漠视生命现象的存在环顾我们的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若冰霜,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与扼杀之事屡见不鲜。2004年云南某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死4名同学,其杀人动机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产生的。2005年7月,宁夏银川13岁的秀秀留下遗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父母节约10万元!”这一事件中,没有人为她分析引导,使她陷入了不能承受和理解的重大压力之下,最终导致自杀。2005年8月,就读于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26岁博士生孟懿从7楼纵身跳下,其自杀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9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有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

4、杀的念头。惨痛的事件,触目惊心的数据都让我们切实见证了教育现实中漠视生命现象的存在。究其关键因素就是缺乏信仰、责任感、爱心等。2、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长期以来,我们把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只当作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把物质财富、科学知识作为追求的目标,以为这些就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痛苦,欲望满足了就变得很无聊,于是人便成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钟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就随之消解。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如同海德格儿指出的

5、: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面对这迅速膨胀起来的物质欲望,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3、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老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就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是综合的,其中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譬如我们当今社会压力的日趋增大,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类自己承担的压力便越大。压力积累过多,必然会导致人

6、的心理不堪重负,甚至垮掉崩溃,做出反社会的极端的事情。如果让学校来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因素造成的生命意识缺失的责任当然是不公平的,学校应当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我们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剑手对决宜在高山之巅,情人对谈宜在花前月下。一个能够激活学生思辩与想象的情境,可以将对话体验引向更高的层次。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扩展自己的

7、视野,丰富自己的感受,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如教学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本)时,我设计了导语:自然界的生命有成千上万种,精彩纷呈,牡丹因盛开而精彩;梅花因不畏风雪,一身傲骨而精彩;竹因虚心劲拔而精彩!再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远草送别一诗,让学生领会诗中的野草在古老的平原上顽强地生长着,也衬托了好友间的依依惜别,诗意中充满了情意,意境也由此开阔起来。然后将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引入课堂,营造氛围,那坚定豪迈的旋律,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松树那顽强的生命活力的感悟与理解。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

8、父亲老了 / 我们却长大 了/ 父亲是一只小船 / 载着我们的和睦温馨和梦幻 / 风雨飘摇里 / 一桨一桨摇去岁月的艰难 / 小船破旧的时候 / 我们驶进了避风的港湾 / 父亲是一棵大树 / 虽常经风雨却不折不弯 / 空旷的原野里 / 一枝一叶都交织着最美的情感 / 大树苍老的时候 / 我们却有了挡风的墙 / 遮雨的伞 / 父亲是一部历史 / 皱纹里刻着屈辱 / 也有灿烂 / 白发里藏着艰辛 / 也有甘甜 / 长满老茧的双手呵 / 托起的是辉煌的明天 / 我们长大 / 父亲却老了 / 他蹒跚的脚步后面 / 我们的孩子带着幸福的笑靥 / 一天大于一天。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MTV

9、刘和刚的父亲,让他们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你?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我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这样一份深深的父爱,也感动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为刘和刚量身打造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父亲。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泪眼朦胧中霎时也变得高大了。有声有色的画面,加上导语的设计,

10、渲染了氛围,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触动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2、架设平等对话,体验生命的价值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一个“认识体”,学生的体验、意志、情感、态度等被忽视了。学生只有认识过程,而无体验过程。要想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教师首先进入体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体验,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在这种亲身实践中,学生把对生命存在的深刻审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情感升华的过程。我们还应帮助学生生成体验并提升其体验的品质。教师要想进入其体验的内在世界,其唯一途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只有在对话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完

11、整而自然地展现出来,从而老师可以在交往活动中“理解”学生的内在世界并“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如七年级(下)21课的伟大的悲剧,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本文文眼“悲”和“伟大”,提问“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着伟大?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进一步启发学生: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挖掘“悲”。体会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倡导“自主

1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对话结果)斯科特所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

13、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已经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了,他们虽败犹荣,“荣”就“荣”在他们都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荣”就“荣”在他们都在颂扬一种生命中的冒险与探险的勇敢谨慎以及为事业而献身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给后人以无限鼓舞。3、唤醒超越意识,领悟生命的真谛生命具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的根本不同就在于能否超越生命。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生命的创造性,只是去接纳社会的给予,只是单纯地去重复生命的轨迹,本来是扩散型的生命立场在他们那里被简化为线型的生命里程。没有了超越

14、性,人最终也会丧失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超越意识是创造性的前提。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就像身体需要锻炼才能强壮,超越意识深达的存在本性和潜在的意识深处只能在被唤醒后,才能启动。语文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让他们向他人开放,走出自己封闭,狭隘的自我,在与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流、沟通和对话中,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人性丰

15、富、人格高尚,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无限,领悟生命的真谛。学生在自读课本里接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我就引导一起赏读我与地坛,这是一超越生命的典型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开篇作者就用彻悟的口吻交代了我与地坛的关系,在宁静的古园里,面对古园的“荒芜但并不衰败”,苦苦思索了几年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残疾的“我”实现了对死的超越。实现了对死的超越,“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是一个更难的问题,他需要信心和

16、勇气,需要实践和锻炼。作者用大篇幅先后写到了来这园子的许多人,从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也看到了命运的不公与无常,从而实现了对苦难的超越。史铁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的残疾,也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怨恨,越来越朝着自由走去。这对一般人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难能可贵的是史铁生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由此出发,发展出一种非个人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兴趣。他以自己的病痛体验作为拷问自我与人类灵魂的契机,把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确立为自己的信念,使之成为他在精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支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越。三、结语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尽力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培养他们“面对一丛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唤醒孩子们的灵魂、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