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上传人:Cla****01 文档编号:12793768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临床分期AJCC分期中0、期及期(仅T3N1M0)的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一、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岩(TCD 编码:BWA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 编码:C50.9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ZY/T001.2-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乳腺癌解剖学分期

2、标准:参照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八版。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临床常见证候:术前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冲任失调证术后脾胃不和证 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乳岩(乳腺癌)。2.患者适合并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岩(TCD 编码:BWA050)和乳腺癌(ICD-10 编码:C50.900)的患者。2.临床分期0、I、IIA(T2,N

3、0,M0)、IIB(T2,N1,M0 或 T3,N0,M0)或IIIA(仅T3N1M0)的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并存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4.计划行新辅助化疗、拟行期乳房重建者不进入本路径管理。(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胸部X线片、乳腺彩超、乳腺钼靶、腹部彩超、妇科超声;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电解质、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输血4项、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乳腺核磁

4、共振、乳腺导管内窥镜、心脏彩超、肺功能。育龄期女性查尿妊娠。(八)治疗方法1.手术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围手术期术前(1)肝郁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2)痰瘀互结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3)冲任失调证:滋补肝肾,调摄冲任。围手术期术后(1)脾胃不和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2)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3.中医特色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 (1)针刺治疗 (2)穴位贴敷疗法(3)灸法治疗(4)中药热奄包4.运动疗法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无需住院处理的异常检查结果;2.伤口愈合好:伤口

5、无感染,伤口无皮下积液或皮下积液小于20ml,无皮瓣坏死,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与本手术有关并发症。(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入院检查发现为局部晚期或期乳腺癌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TCD编码:BWA050、ICD-10编码:C50.900),临床分期为0、I、IIA(T2,N0,M0)、IIB(T2,N1,M0 或 T3,N

6、0,M0)或IIIA(仅T3N1M0)期)的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10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住院第1天 年 月 日住院第24天目标初步诊断,评估病情术前准备,选择方案主要诊疗工作接待病人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西医诊断(病名、分期)中医诊断(病名、证型)完成入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辅助检查项目 中医治疗 实行各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上级医师查房并完成查房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完成术前评估

7、完成术前讨论、确定手术事项告知患者入院检查结果,交代病情和手术事项穿刺活检(视情况而定)签署手术同意书下达手术医嘱,提交手术通知单麻醉医生醉医师术前访视病人及完成记录完成术前小结重点医嘱长期医嘱专科护理常规患者既往合并用药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临时医嘱必须检查项目心电图 胸片 肝胆脾胰B超 妇科B超 血常规+血型 生化34项 粪便常规+潜血尿常规 凝血试验 感染性疾病筛查可选检查项目育龄妇女排除妊娠:尿妊娠试验有生育需求的绝经前患者,建议进行生殖学科咨询。门诊未完成的专科检查可选择完善彩超定位 钼靶 乳腺导管镜 乳腺MRI长期医嘱专科护理常规患者既

8、往合并用药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临时医嘱手术医嘱备皮术前禁食禁饮术前用药(抗生素等)病理申请护理计划入院护理 环境介绍 心理辅导健康宣教 饮食指导 活动指导 术前宣教 饮食指导 活动指导沐浴、剪指甲、更衣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无 有, 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时间时间医师签名时间时间时间 年 月 日住院第35天(手术日) 年 月 日住院第46天(术后第1日)目标实施手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主要诊疗工作术前早查房,标记病灶位置完成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安全核对)手术记录(术者或一助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术后注

9、意事项手术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 医生查房及病程记录术口换药,注意各管道固定、通畅以及色、质、量情况重点医嘱长期医嘱乳腺癌术后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告书面病重术后6h禁食禁饮会阴护理术区引流管记量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临时医嘱低流量给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输液、维持水电平衡酌情使用止吐、镇痛药物导尿(酌情)肢体气压长期医嘱术后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下达术后用药:抗生素等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功能锻炼:患侧腕、肘、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卧-坐-站转移 双下肢肢体气压气管插管者给予雾化喷喉治疗术区引流管记量临时医嘱伤口换药拔除尿管

10、护理计划饮食指导 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指导术后饮食指导 术后康复教育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心理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无 有, 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时间时间医师签名时间时间时间年 月 日住院第57天(术后第24日)年 月 日住院第89天(术后第56日)目标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及后续系统治疗的准备主要诊疗工作医生查房及病程记录注意各管道固定、通畅以及色、质、量情况敷料有无渗湿;患肢血运状况。医生查房及病程记录注意各管道固定、通畅以及色、质、量情况,引流量10ml可拔除。追踪病理结果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术后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

11、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功能锻炼:患侧腕、肘、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卧-坐-站转移 双下肢肢体气压气管插管者给予雾化喷喉治疗术区引流管记量临时医嘱伤口换药长期医嘱术后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功能锻炼:患侧腕、肘、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卧-坐-站转移 临时医嘱血常规肝功能、生化7项如患者ER/PR阳性,且60岁,自然停经12月,或者已行全宫切除或部分子宫切除术患者,行E2、FSH基线评估。IHC检测HER2(+)患者知情同意后可进一步行FISH检测护理计划术后饮食指导 术后康复教育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心理指导术后饮食指导

12、术后康复教育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心理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无 有, 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时间时间医师签名时间时间时间 年 月 日住院第10天(术后第7天,出院日)目标出院医嘱及注意事项主要诊疗工作病程记录 出院记录写明病理诊断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瘤周脉管癌栓、淋巴结情况、ER、PR、HER2、Ki-67、手术术式等。写明复诊注意事项与随访计划。电脑登记随访资料。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术后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 针灸 穴位贴敷 沐足 热奄包 )功能锻炼:患侧腕、肘、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卧-坐-站转移 临时医嘱出院医嘱护理计划术后饮食指导 术后康复教育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心理指导出院健康宣教 复诊方案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时间医师签名时间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牵 头 人:陈前军(广东省中医院)主要完成人:陈前军(广东省中医院) 戴 燕(广东省中医院)孙 杨(广东省中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