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90575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3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 ,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6定型性格的形成

2、。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

3、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友谊更具交互性。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

4、情感。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即道德品质,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观形成的时期。在少年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伦理道德观已开始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表现出两极

5、分化的特点。而青年初期的伦理道德观则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伴之而来的是世界观的初步形成。1青少年个体的伦理道德行为是一种以自律为形式、以遵守道德准则并运用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德具有六方面的特征:(1)青少年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从中学阶段开始,青少年个体逐渐掌握这种伦理道德,而且还能独立、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我们所说的独立性就是自律,即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我们所讲的自

6、觉性,也就是目的性,即按照自觉的道德动机去行动,以便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2)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青少年的道德动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理想形成,并开始用道德信念和理想指导自己行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在青少年个体的道德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更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这是人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新阶段。(3)青少年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这一特点从青少年开始就越来越明显,它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又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所以,自我调节品德心理的全过程是自觉道德行为的前提。(4)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在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品德发展中

7、,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因此,与道德伦理相适应的道德习惯的形成,又是道德伦理培养的重要目的。(5)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致的。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与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是其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他们的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候,它不仅受主体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制约,而且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致的。(6)青少年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其表现为:其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不仅按照自己的准则规范定向,而且通过逐渐稳定的个性,产生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其二,青少年在具体的道德环境中,可以用原有的品德

8、结构定向系统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同化程度也在增加;还能作出道德策略,决定出比较完整的道德策略是与他们独立性的心理发展相关的;同时能把道德计划转化为外观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最后,随着青少年反馈信息的扩大,他们能够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满足道德的需要。2青少年品德处于动荡性向成熟型过渡的阶段。(1)少年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从总体上看,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备了伦理道德的特征,但仍旧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具有较大的动荡性。少年期品德动荡性特点的具体表现是: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他们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

9、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具体经验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表现得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他们的道德意志虽已形成,但又很脆弱;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地行动,但是愿望与行动又有一定距离。所以,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走歧路、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究其原因,是前文曾经论述的三个因素:第一,生理发生剧变,特别是外形、机能的变化和性发育成熟了,然而心理发育却跟不上生理发育,这种状况往往使少年期容易产生笨拙感和冲动性;第二,从思维品质发展方面分析,少年期的思维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他们好怀疑、反抗、固执己见、走

10、极端;第三,从情感发展上分析,少年期的情感时而振奋、奔放、激动,时而又动怒、怄气、争吵、打架;有时甚至会泄气、绝望。总之,他们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产生动摇。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便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2)青年初期是品德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阶段。所以,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成熟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能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则,并促使其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然而,这个时

11、期不是突然到来的。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继而初中升高中,开始向成熟转化。其实在初二之后,一些少年在许多品德特征上已经逐步趋向成熟。而在高中初期,却仍然明显地保持许多少年期动荡性的年龄特征。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重视的问题。(2)青年初期是品德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阶段。所以,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成熟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能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则,并促使其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