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778444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人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数学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渗透平面向量方法http:/www.DearEDU.com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王建华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教材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之一,它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一个几何量.也就是说,平面向量既能像实数一样进行运算,也有直观的几何意义,是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可灵活实现形与数的相互转化.平面向量理论渗透在解析几何中,通常涉及到夹角、平行、垂直、共线、轨迹等问题,其方法是将几何问题坐标化、符号化、数量化,从而将推理、求解问题转化为向量运算,完全变成了代数问题.一、确定直线的两个重要向量1、直线的方向向量P1P2xOyx我们已经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把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向量或与它平行的向

2、量都称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如图1,由P1(x1 , y1)、P2(x2 , y2)确定直线P1P2 的方向向量是P1P2 =(x2 - x1 , y2 - y1).当直线P1P2与x轴不垂直时有x2x1 , 这时直线的斜率为图1 而向量 P1P2也是直线P1P2的方向向量,它的坐标是(x2 - x1 , y2 - y1).即(1,k) 就是直线P1P2的方向向量,其中k是直线P1P2的斜率. 2、直线的法向量和直线垂直的向量都称为该直线的法向量.如图2,设直线l有法向量n=(A,B),且经过点P0(xo,yo),取直线l上任一点P(x,y),满足nP0P,因为 P0P=(x xo , y yo)

3、,根据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得lxPnyA(x xo)+B( y yo) = 0P0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由直线l上O一点P0(xo,yo) 及直线的法向量n=(A,B)图2确定,称为直线的点法式方程.反过来,如果直线l有一般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1)若A0时,该方程可化为A(x +)+B(y - 0) = 0这是过点(-,0),且法向量为n=(A,B) 的点法式直线方程;(2)若B0时,该方程可化为A(x -0)+B(y +) = 0这是过点(0,- ),且法向量为n=(A,B) 的点法式直线方程.因此,n=(A,B)就是直线Ax+By+C=0的法向量.设向量a=(-B,A),

4、由a与n的数量积an = -BA+AB=0所以an,从而向量a=(-B,A)是直线Ax+By+C=0的方向向量. 由于直线的方向向量、法向量可以从直线的一般式直接写出,应用这两个重要向量解决某些问题比较便捷.二、平面向量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设直线l1与l2的方程分别是l1 :A1x+B1y+C1=0l2 :A2x+B2y+C2=0那么,n1=( A1, B1)和n2=( A2, B2)分别是直线l1与l2的法向量.A1=A2B1=B2(1)如果l1l2 ,那么n1n2, 而n1n2的充要条件是n1=n2得 ,消去得A1B2-A2B1=0由此可知, A1B2-A2B1=0是直线l1l2的充要条件.

5、当A2 B20时可表示为 ,即对应坐标成比例.(2) 如果l1l2 ,那么n1n2, 反过来也正确.而n1n2的充要条件是n1n2=0, 得A1 A2+B1 B2=0,所以直线l1l2的充要条件是A1 A2+B1 B2=0.例1(1998年上海高考卷16题) 设a、b、c分别是ABC中A、B、C的对边的边长,则直线sinAx+ay+c=0与直线bx-sinBy+sinC=0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 B重合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解析:易知两直线的法向量分别是n1=( sinA,a)和n2=( b,-sinB)由正弦定理知,即bsinA+a(-sinB)=0 n1n2=0 有n1n2,所以两直线是垂直

6、的,选C. (3)更一般地,由直线的法向量可求两直线的夹角.设直线l1与l2的夹角为,其法向量的夹角为,则=或=-,所以cos=|cos|.由向量的夹角公式,及n1n2 =A1 A2+B1 B2 、| n1|=、| n2|=得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为例2(2000年全国高考文科8题)已知两直线l1:y=x,l2:ax-y=0,其中a为实数,当这两条直线的夹角在(0,)内变动时,a的取值范围是A(0,1) B(,) C(,1)(1, ) D(1, )解析:两直线的法向量分别为(1,-1)、(a,-1),由夹角公式得=,夹角在(0,)变动时,有,于是得1,解这个不等式得a1或1a0 ,即ab0(2) 若

7、为直角 x1 x2+y1 y2=0 ,即ab=0(3) 若为钝角 x1 x2+y1 y20 ,即ab0因此,两个向量夹角的范围由它们的数量积的正负所确定. 例3(1994年全国高考8题)设F1和F2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且满足F1P F2=90,则F1P F2的面积是A 1 B C 2 D解析:易知F1(-,0)和F2(,0),设P点坐标为(xo,yo), F1 P=( xo+, yo), F2 P=( xo-, yo).由F1P F2=90知F1P F2 P=0于是得( xo+)( xo-)+=0 即 +-5=0 又点P(xo,yo)在双曲线上, 有 联立可得 ,SF1P F2=

8、,故选A例4(2000年全国高考14题)椭圆的焦点为F1 、F2,点P为其上一动点,当F1P F2为钝角时,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解析:易知a=3,b=2,故c=.F1(-,0),F2(,0),设P(x,y),则P F1=(-x ,y), P F2=(-+x ,y)由F1P F2是钝角得 P F1P F2 00 即x2+y2-50又点P(x,y)在椭圆上, 得联立得 - x 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求证:直线AC经过原点O. F解析:设A(x1,y1),B(x2,y2),F(,0)由BCx轴得C(-, y2)图3 FA=(x1

9、-, y1),FB =(x2-,y2)OA=(x1,y1), OC =(-, y2)FA与 FB共线 (x1-)y2 -(x2-)y1=0,而x1=, x2=代入上式得y1 y2= -p2又OA与OC是共线向量,即A、O、C三点共线直线AC经过原点O.例6(2003年全国高考22题)已知常数a0,在矩形ABCD中,AB=4,BC=4a,O为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P为GE与OF的交点(如图4),FGDBACEOyxFGDBACEOyxFGDBACEOyxFGDBACEOyxFGDBACEOyx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

10、坐标及此定值;P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设A(-2,0),B(2,0),图4C(2,4a),D(-2,4a),P(x,y).由点F在直线OP上得F(,4a),则CF=2a-.又由得到BE=2 a -,于是E(2 , 2a-),G(-2 , 2a+)因G、P、E三点共线得化简为2a2x2+y2-2ay=0即(1)当a2 =时,点P的轨迹是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2)当a2 时,点P的轨迹是椭圆的一部分,点P到该椭圆焦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当a2 时,即0a时,即a 时,点P到椭圆两个焦点(0,a-),(0,a+)的距离的和为定长2a. 五、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中轨迹问题轨迹问题是近年来

11、高考题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本质是求出点的方程,利用向量法求轨迹方程要比距离公式简洁得多.例7(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22题)设点A和B为抛物线y2=4px(p0)上原点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点M为垂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解析:设M(x,y),A(p, 2pt1),B(p, 2pt2)(其中t1,t2为正参数),xAMBOyx图5则 OA =(p, 2pt1), OB =(p, 2pt2)AB=( p- p,2pt2- 2pt1) ,OM =(x,y). OAOB OA OB=0 即p p +2pt1 2pt2=0t1 t2= -4同理( p- p)x+(

12、2pt2- 2pt1)y=0(t1 +t2)x+2y=0 又A、B、M三点共线联立中消去t1,t2得x2+y2-4px=0因为A、B是原点以外的点,所以x0.点M的轨迹是以(2p,0)为圆心以2p为半径的圆,去掉坐标原点.y例8(1995年全国高考26题)如图6,椭圆,直线l:,P是l上一点,射线OP交椭圆于R,点Q在OP上,RQQPOx且有|OP|OQ|=|OR|2,当点P在直线上移动时,求点Q的轨迹方程.解析:设Q(x,y), OP =OQ ,OR =OQ(,为正参数),图6则P(x, y),R(x, y).|OP|OQ|=|OR|2 即|OP|OQ|=|OR|2|OQ|OQ|=2|OQ|2=2 又P、R分别在直线l与椭圆上, , =代入得整理得(x,y不同时为0).综上所述,如果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渗透平面向量的内容,并运用向量理论来处解析几何中的“平行、垂直、夹角、共线、轨迹”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淡化了传统的利用方程、距离公式等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使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