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77499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讲稿1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认识消化系统疾病 一、定义: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腹膜及网膜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一、定义: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腹膜及网膜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病变可局限于消化系统或累及其他系统,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或症状。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上十分常见。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患某种消化系统疾病,但由于主要的患病时期在中年,因此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胃肠病和肝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占所有疾病的十分之一,在我国胃癌和肝癌分别是引起恶性肿瘤病人死因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近年

2、来,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可能由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的普及而致复发率降低等原因,就诊人数有所减少。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在我国一直相当普遍。 酒精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硬化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而近年在我国亦见增多,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 以往我国并未引起重视的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胃肠病,近年来已引起我国消化病界的高度重视。 炎症性肠病以往属西方国家常见病,在我国少见,近年来在我国报道不断增加。 近年调查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成为我国常见肝病之一。 由于消化系统直接开口于体外,接纳体外的各种物质,其粘膜接触病原

3、体、致癌物质、毒性物质的机会较多,在免疫及其他防御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感染、炎症、损伤。 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率较高也可能与此有关。 胃癌、食管癌、肝癌、结肠癌、胰腺癌均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身恶性肿瘤中占很大的比例。 胃肠道与肝脏含有大量单核细胞,构成消化道的免疫保护屏障,保护胃肠道不受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当这种功能受损时即出现相应的疾病。 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正常对维持人的健康状况、抵御外来微生物的侵害、防止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见病因及病种 联系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解释临床常见问题 一、结构: 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胃肠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二、胃肠道的功能 (一)胃肠

4、道的消化、吸收、分泌功能: 食物消化与吸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胃肠道的外分泌和内分泌、胃肠道的运动、神经体液的调节、血液及淋巴循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密切配合,任何一环的破坏,均可引起胃肠道疾病。 其中胃肠道的粘膜上皮吸收和腺体的分泌功能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过程的异常是引起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胃肠道粘膜: 胃肠道粘膜表面是由一群有动力的上皮细胞组成,如将这些细胞面加起来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大小,上皮细胞具有高度发达的转膜吸收和分泌功能,在食物消化和营养摄取上其主要作用。 上皮细胞与摄入的食物、水、微生物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 在健康状态下,吸收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物质;患病时则分泌大量的

5、液体和电解质,造成腹泻。 消化道疾病产生的临床后果常常是由于粘膜层生理功能的破坏,如出血、丢失大量液体、病原体的入侵,或因消化功能破坏,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引起的营养不良所致。 前一种情况在局限性的胃肠道病变中其主要作用,而后一种情况则见于消化系统年末的弥漫性病变。 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有很强的再生修复功能,其更新速度快,约为72小时,这项功能使其在受到急性损伤后很快修复,也可降低致癌原引起恶变的危险性。 但过度增生也为消化道肿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环境和遗传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胃肠道肿瘤。 胃肠道动力: 胃肠道吸收营养、排除废物这项主要功能的完成,除了上述粘膜具有的功能外, 还依赖于深层肌肉协

6、调性地推进胃肠道腔内食物的动力作用。 胃肠道动力异常十分常见。 影响到胃肠道肌层的一些常见疾病是由于体内的激素、旁分泌递质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的失控。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出现的机率多于因解剖结构异常所致。 动力紊乱可引起腹痛、恶心、腹胀、排便次数增加、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几个症状同时存在。 器质性病变造成结构上的破坏可以对消化道局部或全部的动力造成影响而产生症状。 例如肠梗阻可直接引起动力障碍;在炎症性肠病中,由于粘膜病变产生花生四烯酸等炎症介质影响平滑肌活性而对动力产生间接作用。 消化道的活动受自主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可导致胃肠道动力的变化,迷走神经受损可引起胃十二

7、指肠对扩张的异常敏感性。 丘脑下部是自主神经的皮下中枢,也是联络大脑与低位中枢的重要环节。 与以往的概念不同,消化道并不只是一条有上皮细胞内衬的肌肉管道,它具有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可以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独立行驶功能,被称为肠之脑。 它包括从食管开始到肛门整个胃肠道的神经元(共 108 10 9 个),相当于脊束中神经元的总和。 ENS 大部分位于消化道环形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包括接受胃肠道刺激信号的感觉神经元、将各种信号编码的中间神经元和执行抑制或兴奋的运动神经元,肌间神经丛主要调节胃肠道运动。 少部分 ENS 位于粘膜下神经丛,与粘膜肌

8、运动和粘膜分泌吸收有关。 ENS 可直接接受胃肠道腔内各种信号,被激活后分泌的神经递质为多肽分子,如 P 物质,阿片类多肽、生长抑素、肠血管活性肽(VIP)等。 ENS 有许多反射径路,同时也受中枢神经的调节(脑-肠轴),它在调控胃肠道的运动、分泌、血液和水及电解质转运上都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 ENS 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对于胃肠道动力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各种精神因素,尤其是长期高度紧张可以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引起内脏感觉过敏,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的紊乱。 胃肠道激素: 胃肠道激素是指来源于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小分子活性物质和多肽。

9、 这些多肽活性物质不仅存在于胃肠道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及ENS内),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作为神经信息的传递物质,故称为脑肠肽。 闹常态除了作为激素影响远处器官,也可作为神经递质传递神经信号与冲动,又可作为旁分泌调节邻近细胞或作为自分泌调节自身细胞。 胃肠道从食管到直肠均有内分泌细胞分布,尤以十二指肠和小肠为多,主要分布在粘膜层。 近年来发现肝脏、胆囊等其他消化器官也有内分泌细胞分布。 如果将消化系统中内分泌细胞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的话,它将是人体中最大的、功能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消化道内分泌系统其独特性在于即对腔内刺激也对从 CNS 或从血液中来的刺激起反应。 胃肠道激素对于维持消

10、化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要完成某一胃肠生理功能需要几种激素协同作用。 胃肠激素相互之间、胃肠激素与胃肠各种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协调才能维持生理功能,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以引起疾病。 例如胃泌素分泌过多可产生卓-艾综合征;VIP 分泌过多可造成胰性霍乱;胃动素能强烈刺激上消化道电活动和机械活动,主要影响消化间期的胃肠运动,可能与胃结肠反射的调节有关。 因此,胃肠道神经分泌的失衡有可能是导致一些症状综合征,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疾病的病因。 (二)胃肠道免疫功能: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人侵机体要经过胃肠道粘膜表面。 粘膜表面的生理结构和广泛分布在粘膜内的免疫细胞共

11、同构成粘膜屏障,在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和维持机体正常防御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胃肠道相关性淋巴样组织(gastrointestinalassoCiated lmpphoid tissue,GALT) 是由胃肠道的免疫细胞构成。 主要包括肠道集合淋巴结,上皮内淋巴细胞和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 如将这些免疫细胞集中在一起,可成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它形成了胃肠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1肠道集合淋巴结: 肠道集合淋巴小结派尔斑(Peyer patch,GALT)是小肠粘膜内的一组淋巴滤泡。 淋巴滤泡由B细胞和T细胞(CD 4+ 为主)组成,在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微皱褶细胞,又称M细胞。 它能识别胃肠道内呈现

12、的许多抗原,主要吞噬病毒和肠道病原菌,递呈吞入的肠腔内抗原转交给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可对治病抗原加工、转运、递呈。 在此过程中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经过循环归巢的过程回到肠黏膜固有层,成为分泌IgA为主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参与肠道局部免疫反应。 M细胞对于营养物中的异体蛋白和肠道内的共生菌都不起作用。 2上皮内淋巴细胞 位于粘膜上皮间隙,大多数为抑制性 T 细胞,可抑制抗原的无限制激活作用,从而阻止免疫和炎症过程的持续进行。 上皮内淋巴细胞: 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 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浆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等。 固有层浆细胞绝大多数分泌IgA,发挥其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

13、,IgA附着于胃肠道粘膜表面,可阻止病菌和抗原的入侵。 T细胞主要为T辅助细胞,CD 4+ 、CD3+ 细胞大多处于激活状态,通过辅助抗体,分泌细胞因子及溶细胞介导宿主在防御中发挥的效应功能。 其他几种细胞含有多种神经肽受体,与肽能神经纤维连接,并分泌各种神经肽,调节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合成、释放,影响免疫细胞增殖趋化和吞噬功能。 当粘膜屏障受到破坏时可以起到消灭病原菌作用,参与肠道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与疾病的关系: (1)炎症: 胃肠道粘膜内的免疫细胞可吸引、激活炎症细胞,易致胃肠道炎症。 (2)自身免疫病: 胃肠道免疫系统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耐受上发生作用。 例如被粘膜上皮细胞进行抗

14、原递呈的麦胶蛋白,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就可引起小肠粘膜吸收不良症。 肝脏::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器官,重约12001500g,占成人体重的l50,是体内物质代谢和生物转化的工厂,也是体内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构特点 1双重血供 正常肝脏血流 1500ml/min,其中 75%血供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的高浓度含氧血。 肝脏从门静脉接受来自肠道的高浓度营养物质和胰腺、肠道来的激素,这些物质经过有功能的干细胞合成加工或分解后再回到体循环或通过胆汁排出。 因此肝脏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中心,也是清除从肠道来的毒素、细菌及化学药物的主要场所。 肝小叶 肝脏实质是由无数个肝小叶组成。 肝小叶是肝脏功能单位。 其解剖结构特点是由 1530 个肝细胞以单层细胞排列组成的肝细胞板。 肝细胞板靠近肝血管端为第一带,顺次为 2 带和第三带逐渐远离入肝血管,肝细胞板第 3 带的末端形成了中央小静脉。 血流在汇管区经过肝动脉、门静脉进入肝窦,沿着肝细胞板进入中央静脉,位于第 1 带的肝细胞摄入的是高浓度氧,而第 3 带的氧供较差易受缺血引起损伤。 第 1 带肝细胞的结构功能也与第 3 带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