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775495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析版)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革命史观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史观鸦片战争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整体史观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战略失误:一味依靠

2、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趋向半殖民地化境地。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

3、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1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3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5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

4、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侵略方式及其手段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 “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

5、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

6、本质区别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张,观点是相反的、矛盾的,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性反思(1)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朝中不但等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洪秀全等诸王等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出于反满的需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曾是洪

7、秀全等人的崇拜者。不过孙中山也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2)经济上,使中国最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香港避难,促进了两地的发展。(3)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4)制度上,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成效可言。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

8、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

9、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目标结果直接目标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直接结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

10、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最终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山东和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

11、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1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

12、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2历史功绩(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2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

13、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3基本依据(1)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

14、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中

15、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探索历程(1)探索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共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定了建立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2成熟原因(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2)中国共产党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