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78025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数感,什么是数感呢?学生知道买一块橡皮需要1元钱;知道现在是上午九时;知道我们班的男生比女生多;知道班上口算最快的是谁,这些都是数感的一种表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也是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程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而把“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以理解“数感”,并让学生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而我们应如何将其容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呢?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数学源于生活,而数感更离不开生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发展数感离不开生活的经验。只有当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而我在教学中就常

3、常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来,学生既能兴奋的把他的生活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数学,体会数感。如,我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前一天的作业中,我就让学生分小组带来1千克的黄豆、两个梨、四个苹果。课上的小组活动中,我让每一个组员分别去掂一掂一千克黄豆有多重,两个梨、四个苹果与一千克黄豆相比哪个轻、哪个重。再用天秤称出一颗黄豆的重量(也就是一克),让学生也一起用手来掂一掂,感受一下。很快学生就能说出一千克比一克重得多,千克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克是较小的重量单位,还能说出,两个梨差不多就是一千克,四个苹果差不多是一千克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上千克或是克的物品,学

4、生发言踊跃,我有32千克,超市中里的食品包装上都有重量等等。在这一课中,一个小小的活动,把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与数学的重量单位联系起来,学生很快的学会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也把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变成数学,建立了数感。又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

5、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二、在交流表达中形成数感。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教学100

6、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发现生活中的两位数和生活中的两样事物进行比较的活动,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记录下来,如:一年比一天长得多;正方形的边比三角形的边多1条;英语课比语文课少很多。数学课比语文课少一些;森林里的树比马路上的树多很多。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高兴了,不仅积极的想尽快说出自己的发现,还能认真去听别的同学的发现,课后还追问同学怎么想到的,怎样发现的。学生以其独特的认识,用小孩子的共同语言来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倾听,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思考了问题,为数感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中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

7、间互相启发、互相、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使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我提出:先请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列举出了:1可以表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在同学这间的互相交流中,

8、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再在老师的整理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形成了数感。三、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

9、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吃饭问题;有计算出发时间和回来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

10、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四、在估算中强化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标准还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估算教学不但要追求计算结果的准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估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要重视估算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