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37974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商汤得三千诸侯支持建立了商,文王、武王父子得到八百诸侯支持而建立了周。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答案D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据此分析、判断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

2、意,正确。2.(2019广东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答案C从图片信息看,淹城的设计突出了实用价值,结合春秋后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皇权观念,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排除D项。3.(2019江西南昌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

3、这一分封布局()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4.(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

4、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D.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答案B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并未淡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5.(2019安徽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

5、认为儒、墨两家()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修先圣之术”“通六艺”,这说明儒、墨两家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故B项错误;C项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墨两家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排除D项。6.(2019湘赣十四校二联)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C.两者都认为人性

6、本善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儒家、道家均用自然事物比拟人性或人类社会,这是类比法,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故选D项。“看到了事物的反面”是道家思想的特点,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类比而非联系,故B项错误;“人性本善”仅能体现孟子的性善论,故C项错误。7.(2019广东广州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史官本来是周王任命的世

7、袭官职,主管档案管理工作,后来流向诸侯,又流向卿大夫,这在当时属于“僭越”,说明旧有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而非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家国一体,排除C项。D项所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8.“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 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答案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根植于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神崇拜的观念,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

8、民众政治权利,C项错误;“隆君”与材料中“贵以贱为本”不符,D项错误。9.(2019湖北武汉模拟)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强化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语言隔阂C.实现了文字统一D.促进了文化认同答案D根据题目中“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得出促进了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B项“消除”太过绝对,排除;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文字统一,C项错误。10.(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

9、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从材料中的“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和“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既可以监察中央官员也可以监察京师附近的地方官员,A、C两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司隶校尉监察刑狱的信息,B项错误。1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

10、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而到了战国时期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从“村社”到“家户”的变化,说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问题,排除A项。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专制皇权,排除C项。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遏制土地兼并,而是强化控制,排除D项。12.(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

11、策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答案C由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赋税;汉文帝允许百姓铸钱、冶铁和煮盐,这些政策有利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的实施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13.(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下面拓片可知,当时() 在四川地区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酿酒、羊尊酒肆的画像砖,宴饮宴乐的陶俑,还有带有酿酒场景

12、的庖厨画像石。A.酿酒业形成一定规模B.普遍使用稻麦酿酒C.政府垄断了酿酒业的生产销售D.酿酒工艺十分高超答案A拓片中虽然涉及酿酒的画像,但不能得出B项中“普遍使用稻麦酿酒”,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酿酒工艺,故排除D项。故选A项。14.(2019福建南平质检)上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A.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B.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C.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D.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答案D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以及东汉后期农民起义和动乱,所以出现图中所示两次人口数量下降

13、,这说明人口数量与社会时局密切相关,故选D项。据图可知,此时期中国人口整体呈下降态势,A项排除;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前200年中国人口是下降的,排除B项;后200年中国人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农民起义和战乱,排除C项。15.(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东汉末年,家庭纺织刺绣等成为普遍现象。据估算,家庭纺织收入大致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35%,在成都、临淄等一些地区还占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同时农民还饲养猪、牛、马、犬等,增加了不少收入。上述现象侧面反映了()A.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小农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D.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B根据材料描述可知,东汉末年,农

14、民家庭收入除了传统种植业外还有纺织收入和饲养的牲畜收入,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收入来源多元化”是对材料内容的描述,不属于侧面反映,故排除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19广东汕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

15、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材料二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10分)答案(1)含义: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西方主张顺从自然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