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71762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血浆内皮素、血尿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意义【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素(ET )尿酸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作者通过对 4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 30 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 ET) 、血尿酸水平进行检测及相关性研究,探讨血浆 ET、尿酸变化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病情轻重观察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组:UA 组患者 40 例,男 29 例,女 11 例;年龄4477 岁,平均(57.89.1 )岁,入院时收集病史、体检

2、、做心电图,抽静脉血检查血浆 ET、尿酸以及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CKMB)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所有病例均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及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脑血管意外等影响血尿酸水平的疾病,剔除病史资料不完整的病例。依据病人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 ST 段压低、心肌酶正常、末次发作在 24h 之内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作出诊断,其中 2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心肌核素显像证实。 1.1.2 正常对照组:30 例,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4671 岁,2平均(57.39.2 )岁。正常对照者选自无近期或远期感染、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肝、肾功能正常,排除

3、家族中有恶性肿瘤史、高血压及糖尿病者。 1.2 方法 UA 患者于入院经相应的药物治疗 1014d 后,空腹12h 后分别抽取 5ml 静脉血置于含有 2%EDTANa20.2ml 的试管中,3000r/min 离心沉淀 15min 后吸取血浆置-20 保存待测。正常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集不抗凝血,方法同上。ET 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方法为酶联免疫分析,酶标仪为CliniBio128。试验按说明书操作,尿酸采用美国 BECKMAN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检测的各项质量指标及质控参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

4、示,P0.05 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UA 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 ET、尿酸水平见表 1。表 1UA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 ET、尿酸水平及比较注: 对照组与UA 组治疗前二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UA 组药物治疗前、后二项指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导致心肌损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不稳定3型心绞痛的直接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时由于心肌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一系列的炎性反应,炎

5、症是促成粥样斑块、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稳定型心绞痛向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转化的重要因素。 ET 是首先从猪血管内皮细胞分离纯化而来的,是迄今为止已知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ET 受体密度约为正常的两倍,它主要通过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发挥收缩血管作用 。静脉注射 ET 后可引起冠脉持续收缩,冠脉血流量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提示 ET 在调节冠脉血流量中起重要作用。本试验观察到 UA 患者 ET 水平升高,经治疗 ET 水平明显下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ET 水平明显升高的原因是因为 ET 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粥样

6、硬化病变本身造成冠脉狭窄,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引起 ET 的合成、分泌增加;而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增加,使血浆粘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导致慢性缺氧,促进 ET 释放入血;再者冠状动脉局部对于 ET 反应性增强,致使冠状动脉痉挛,造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 ET 水平进一步增高。尿酸为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脱氢酶降解嘌呤的代谢产物。血尿酸水平增高主要为清除减少所致,同时与嘌呤过量合成有关。心血管系统中产生尿酸的部位主要是血管壁,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尿酸可以促进肾近球小管重吸收 Na+,且与血液中内皮素有关。尿酸是主要的水溶性、内源性氧

7、化剂之一2 。流行病学4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过量酒精摄入是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性别、运动也影响血尿酸水平3 。Brand 等4 于 1985 年首先提出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有关。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I 研究显示,尿酸是女性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增高 59.5mol/L,危险性增加 48%;在男性尿酸与冠心病死亡相关,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NHANES5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357mol/L 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增高通过以下途径引起冠心病6:升高的尿酸水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伴随氧自由基生成的

8、增加并参与炎性反应,后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尿酸盐结晶可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炎性反应,直接损伤血管内膜,最终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增高的尿酸还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诱导内皮细胞功能的异常,加重原有病变;高尿酸血症常合并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表现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增高等纤溶系统紊乱,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高尿酸血症还可能通过嘌呤代谢途径促进血栓形成。本试验显示,血尿酸水平在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依据之一;随着治疗的好转,血尿酸水平有明显的下降。所以控制高尿酸血症,减少外源性嘌呤来源,调整饮食,防止过胖,可早期预防代谢紊乱和减

9、少冠心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钧华.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疾病J.中华老5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4(1 ):35. 2CappuccioFP,StrazzulloP,FartuaraE,etal.UricacidmetabolismandtubularsodiumhandlingresultfromapopulationbasedstudyJ.JAMA,1993,270:3543. 3FangJ,AldemanMH.SerumuricacidandcardiovascularmortalitytheNHANESIepidemiologicfollowupstudy,197119

10、92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 J.JAMA,2000,283:2404. 4BrandFN,McGeeDL,KannelWB,etal.Hyperuricemiaasarisktactorofcoronaryheartdisease:TheframinghamstudyJ.AmJEpidemiol,1985,121(1):11. 5WaddingtonC.Elevateduricacidcanraiseriskfor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6何湘源,肖玉兰,任素琴,等.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5 ):2802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