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086230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亡人逸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孙犁简介孙犁(1913-2020)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幼年喜欢说书和地方戏曲等民间文艺。上中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练习写作。曾在保定育德中学校刊上发表过小说和独幕剧本。高中毕业后,在靠近白洋淀畔的安新县同口镇任国文教员。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和这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思想美德,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37年,他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在冀中导报和红星杂志上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和鲁迅论。曾在冀中军区开办的抗战学院任教官,讲授“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等课程。后到阜平,从事新闻、编辑工作。

2、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主要作品如邢兰、走出以后等小说以及白洋淀之曲等诗歌,体现了他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和崇尚。1941年在冀中参加冀中一日编辑工作。1944年春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教学和创作。短篇小说荷花淀、麦收、芦花荡等先后于解放日报发表。从此,他的作品以清新、细腻的抒情风格卓立文坛。解放战争期间,到冀中参加土改,编平原杂志,创作了嘱咐、织席记等名篇。1949年1月到天津日报负责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热心辅导青年创作,发表了反映冀中农村生产互助的中篇小说村歌,并着手写表现抗战初期冀中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风云初记1、2卷合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年4月出

3、版;风云初记1、2、3卷合集,由作家出版社于1963年6月出版)。1956年创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1月初版)。1958年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4月初版)。孙犁自1956年患病,搁笔近十载。“文化大革命”十年罹难。粉碎“四人帮”后,发表许多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和文艺评论,结集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等。这些作品的笔墨显得更加洗练、隽永、深沉。1981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犁文集,计7卷160万言。孙犁的作品独具风采。茅盾认为:“孙犁有他自己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

4、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阅读指导】孙犁的亡人逸事,是痛定思痛的作品。痛定而思痛,则有了“距离”。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诗文,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作了一种扩展,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概念”(苏珊朗格语)。因此,虽然孙犁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由序号自然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其实就婚姻而言,

5、对于从未谋面交谈的新婚男女来说,“天作之合”不过是一句虚言。然而在这里,“天作之合”简直就有了一种神话色彩:确实如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在这一则逸事的字句间,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大凡人们感谢天时,都是因为他享得了自己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的初次见面。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未婚妻的初次印象:“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

6、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盯”、“跳”、“走”、“钻”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结婚多年后她回娘家,作者路过她娘家,叫她顺便一同回家,她却“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突出了妻子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第三部分作者用了铺垫和对比的手法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妻子“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到后来“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后来“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妻子

7、吃苦耐劳的性格由“回家诉苦”和“背瓜遭遇”作铺垫,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凸现了她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品质。作者对孩子们的话,是对妻子的极高评价。其中“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的细节,写足了妻子对孩予的爱。第四部分是文章最感人之处。妻子临终时仍记着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她家两丈花布的事。两旬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极处。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诗经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的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了多少爱与体贴。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8、作结,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人至思念之极,往往愧悔之心生。所以作者愧疚地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深挚地表达了对亡人的极度思念:人虽如风后入江之云飘摇而去,情却永远印在自己的心田,吹不走,抹不去,不思量,自难忘。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作者写似淡淡,读者读也凄凄,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的沃野。本篇不愧为具有悠久传统的“悼亡文学”中的佳作。【相关资料】悼 亡郭志刚 章无忌从干校回到家中,正在临近他被解放

9、之际,他的妻子却去世了。她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1970年4月15日去世。家庭变故,个人遭遇种种不幸,接踵而来,他的悲伤忧痛是无法形容的。妻子患病已有十来年,1965年2月住过一次医院。那些天,他正修整一部叫做明清藏书家尺牍的书,在给它包上书皮的时候,他写上了这几句话:时妻病入医院,心情颇痛。京中寄此残书来,每晚修整数页,十余日方毕。年过五旬,入此情景,以前梦中,无此遭际。雨水节时有所感:青春远离,曾无怨言,携幼奉老,时值乱年。亲友无憾,邻间无间。晚年相随,我性不柔,操持家务,一如初娶。知足乐命,安于淡素。1965年2月19日晚这位农村妇女,本来身体很好。闹日本的时候,家境越来越糟,

10、孙犁又不在家,她除侍奉公婆,还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春冬两闲,一早一晚,织织纺纺,从不稍歇。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贴补家用。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差不多有六七十斤重走三里路,到子文镇集上去卖,从不对家里人叫一声苦。她一共生下两男三女,都是自己在战争年月,一手拉扯着成长。我们前面说过,农村条件艰苦,缺医少药,又赶上抗战,他们十二岁的长子孙普,竞以盲肠炎夭折。不论哪个孩子生病、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她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在她生前,孙犁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有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儿女们颔首动容,相顾唯唯。多事之秋,没想到她1965

11、年住院,1966年就赶上了“文革”。这年冬天,孙犁处境越来越坏。他每天“开会”,妻子怕他冷,给他做了一件大棉袄。不管回来有多晚。妻子总是一人坐在灯下等他,安排他吃饭、休息。见他茶饭无心、愁眉不展,就想着法儿劝慰他,但又怕说错了话,惹他生气,只好吞吞吐吐地说:“你得想开一点呀,这不也是运动吗,你经过的运动还少吗?总会过去的。你没见土改吗,当时也闹得很凶,我不是也过来了吗?”孙犁承认她是乐天派。抗战时,有一天敌人进了村,全村人都跑了。她正坐月子,走不了。一个日本兵进了她的屋,她横下了心,死死盯着他,日本兵竟转身走了。事后,她笑着对孙犁说:“日本人很讲卫生吧,他大概是闻不了我那屋里的气味吧!”她也经

12、历了土改。孙家是富农,老区的土改,开始时搞得很左。当时拆房、牵牛,她都满不在乎,出来进去时还对拆房的人说:“你慢些扔砖呀,等我过去,可别砸着我。”到搬她的嫁妆时,这才哭起来。孙犁说:“那时,虽然做得也有些过分,但确是一场革命。我在外面工作,虽然也受一点影响,究竟还是革命干部呀。”“现在,你就不是革命干部了吗?”这本来不是个问题,这位纯朴的农村妇女,却直直地望着丈夫,问得那么认真。显然,这并非不信任丈夫,而是对那场“革命”产生了怀疑。孙犁当然也了解妻子,他就顺着她的思路回答下去:“我看很玄了,我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这回好像是要算总账,目标就是老干部和有文化的人。他们把我们看成是最危险的敌人了。走

13、到哪里,都有人在跟踪我,监视我。你们在家里说话,也要小心,我怕有人也在监视你们。地下室可能有人在偷听。”“你不要疑神疑鬼吧,哪能有那种事呢?”这回她却不信丈夫说的话了。而且有些怪他多疑。“你快去睡觉吧。”孙犁也不愿再谈下去,只说,“你看着吧,他们要把老于部全部逼疯、逼死!这个地方的人,不是咱老家的农民,这地方是个码头,什么样的人都有的,什么事也干得出来。”妻子眨眨眼,似乎有所领悟;但终于还是不懂,只好叹口气,到里屋睡觉去了。事实给她上了课。随着抄家她记得,她的家前前后后抄了六次随着周围的人对她的歧视,随着她出门买粮、买菜受到的打击,随着丈夫处境的日益恶化,加以不断听说有人自杀,她终于觉得有些不

14、对头了。灾难还在进一步发展。一天下午,孙犁正在机关大楼扫地,来了一个人,通知他几天内搬家。他回到家来,才知道是勒令马上搬家,一名造反者监临,多名“牛鬼蛇神”“帮忙”,家里早已乱作一团,晚饭都没吃。本来就够逼命的了,妻子又出了件岔子:她怕再抄家,把一些日用钱藏在破烂堆里,小女儿不知道,全给倒出去了,好不容易才找回来。他们在多伦道这座大院已经住了十几年了,现在要搬到佟楼一间小南房里。三间屋子里的东西,胡乱搬些家具、衣物,装满一卡车,晚上十一点才到了那里。进了房子,有人正在和西邻的隔山墙上,凿开一个大洞。而且,没有等他们把东西安置一下,就把屋里惟一的小灯泡摘走了。他们来得急惶惶的,没有带灯泡来。妻子

15、伤心了,凑在孙犁耳边问:“人家为什么要在墙上凿个洞呢?”“那是要监视我,不然,你还不相信呢。”他说。这回她相信了,至少在今天夜里,她知道自己已完全落人黑暗里,除了那个阴森森的洞,露出一点幽幽的光只是连这点光,也更证明着她确确实实是生活在黑暗里。一卡车的家当,小屋里摆不下的,全堆在院里,任人偷窃践踏。她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她的心紧紧地收缩着,就是在白天,眼前也难免阵阵发黑。没有等她看见光明,甚至也没有看见丈夫的“解放”,她就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老实说,对于妻子的去世,孙犁精神上有所准备。即使这样,他的悲痛仍是难言的,虽然他当时没有流下一滴眼泪。请两个老朋友帮忙,草草办了丧事。四十年的恩爱夫妻,

16、一朝成为隔世之别;他感到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孤独。尤其在静下来的时候,如烟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许多令人留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许多幸福的时光,竟是当它们失去时才知道怀念它、珍惜它。尽管在当时的劫难中,他说自己已经“心如木石”,但是,当受到这一失去亲人的打击后,那颗心又被重新“激活”,又能感觉到过去和当前的一切人间的炎凉了。确切些说,他的悲伤,不是一次闪电的袭击,而是一种持续而深沉的哀痛。在妻子故去五年之后,即1975年4月14日,他在一则“书衣文录”上写着:“忆明日为亡妻忌日,泉壤永隔,已五年矣。余衰病如此,不堪回首之思矣。”同年12月30日,他又在另一则“书衣文录”上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