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072786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张家界市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界市一中201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2018年12月27日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

2、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它的结果使得贵族阶级的人许多急剧地降入下层社会。”这表明A. 分封制的崩溃是由其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B.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必然崩溃C. 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可知顾颉刚表达的观点是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分封制最终走向崩溃,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必然崩溃”,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

3、然结果”,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内部的弊端导致其瓦解,不是生产力进步导致的,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瓦解的原因。由材料“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即可得出分封制本身的弊端导致分封制最终走向崩溃。2.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 无为而治的思想B. 外儒内法的观念C. 尚贤非命的主张D. 天人感应的学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

4、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董仲舒思想3.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A.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导B. 司马迁与班固的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别C. 两汉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D. 两汉时期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

5、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可知司马迁和班固对“游侠”的态度出现变化,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人物,班固是东汉时期,变化的原因是大一统观念的加强,强调尊重权威即两汉时期主流意识发生变化,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因为主流思想的变化导致对游侠评价的变化,A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司马迁和班固思想境界不同,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游侠出现质的变化,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大一统思想的出现。由材料“司马迁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班固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可

6、知司马迁时代大一统思想并未成为主流,而东汉大一统思想是主流,所以强调遵守制度,尊重权威。4.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 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 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 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 地方管理体系不当【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知杜佑认为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制度的必然结果,因为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自主权、控制财权、拥有强悍的武装,故D正确;边疆不仅军事实力强大,且掌握政治自主权、控制财权,A说法片面,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统治阶层更迭频繁,故B错

7、误;材料未体现中央管理体制,故C错误。5.北宋初期经过一番改造,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只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管理财政,这样就在中央形成集体领导,隋唐两朝总揽朝政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各奔东西,有的部门末换名称,却派作了别的用场,有的部门形同虚设,所司职掌早已被别的什么机构取代。这表明A. 中央机构实现了分权制衡B.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 中央机构运行进一步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北宋初期经过一番改造,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只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管理财政”可知北宋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未体现中央对

8、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ACD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由材料“北宋初期经过一番改造,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只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管理财政”可知北宋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6.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B.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C.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

9、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故D正确;材料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问题并未得到控制,故A错误;材料“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赋税种类的变化,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土地租佃制度的变化。由材料“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7.吕思勉在中国史中说“五口通商一役,种种的经过,都是不谙外情当然的结果倒像英国的战争,专为强销鸦片而来;中国既然战败,就不得不承认

10、他贩卖鸦片似的。于是中国对于鸦片,既无弛禁的明文,而实际上反任英人任意运销,变做无税的物品。”这表明A. 中英战争的原因是英国强销鸦片B. 南京条约后,鸦片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C.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征收鸦片税D.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脱离了世界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五口通商一役,种种的经过,都是不谙外情当然的结果”可知吕思勉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不谙外情即不清楚世界潮流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是中国不清楚世界潮流的结果,A不是材料主旨,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南京条约后,鸦片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故B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征收鸦片税,故C错误。8.1860年9月北

11、华捷报报告太平天国主将周文嘉发布文告称“我天朝文武官员暨担任乡官者,统应明辨是非,以身作则,晓谕百姓,真诚服从本主将之号令,并按户造册禀报前来,尔等责无旁贷。”这反映太平天国A. 恢复封建秩序B. 注重政权建设C. 强化户籍管理D. 缓解内部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我天朝文武官员暨担任乡官者,统应明辨是非,以身作则,晓谕百姓,真诚服从本主将之号令,并按户造册禀报前来,尔等责无旁贷”体现了太平天国注重对地方的管理,即注重政权建设,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恢复封建秩序,故A错误;户籍制度只是材料一方面内容,不全面,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缓和内部矛盾,故D错误。9.薛福成

12、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A.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B.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C.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从薛福成的奏疏中可以看出,“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体现出不通过战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国际外交手段来争取利益,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思想已经具备近代外交观念,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解决方式的问题,而不是原因;C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重

13、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解决外交问题;D选项错误,与材料的内容含义相悖。点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相比于原来的战争之后谈判的方式,更应“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这是一种外交思想方式的转变,因此重点在方式,而不是原因和内容。10.数据统计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途径。观察下图,可以得到的正解结论是中国所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A. 官营手工业束缚了中国经济发展B.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C. 开放通商口岸加速中国经济发展D. 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1830年至1860年间下降幅度较大。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是由于列强侵略导致

14、的后果。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排除B项;相对份额的下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日益落后,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示意图中数据的变化,特别是1830年至1860年间下降幅度明显,再联系史实来确定答案。1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这一“分化”A. 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B. 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C. 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

15、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D正确;维新思想产生于甲午战争前,故A错误;B不是材料反应的主旨,故B错误;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2.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A. 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B. “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C.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D. 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必要性使中国人能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仍占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