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072357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梭伦改革(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意义2014江苏单科,24A,10分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商鞅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2)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3)措施、内容、特点(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2)主要内容(3)历史作用2017江苏单科,24A,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王安石变法(1)历史背景(2)主要内容(3)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背景(2)主要内容(3)评价(4)影响2016江苏单科,24A,

2、10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结果、局限及教训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明治维新(1)历史条件(2)主要过程(3)基本内容(4)历史地位2015江苏单科,24A,10分明治维新的影响与反思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2)主要主张(3)主要内容、特点(4)失败的基本史实2018江苏单科,24A,10分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的背景和影响历史解释等分析解读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今中外的改革,在这些著名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也有失败的例子,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不论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处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国都有借鉴意义。纵观五年考情可

3、知,本专题在江苏高考中每年都会出现一道满分为10分的非选择题。一般主要围绕某一个或两个改革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改革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改革本身又导致了哪些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命题。备考指南:(1)锻炼准确解读材料及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现今高考的命题特点。(2)以史为鉴,读史明智。注意将历史上的改革和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借鉴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充分发挥历史“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借鉴作用。【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知识线索本专题介绍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改革。一、从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封建

4、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二、从结果看,有成功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完全失败的改革,如戊戌变法(仍有积极影响);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三、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有的兼而有之。【考点集训】考点一古代改革1.(2019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

5、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

6、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和度达到最高点,父权、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3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3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4分)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1分)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分)(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分)

7、(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3分)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1分)2.(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

8、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考点二近代改革1

9、.(2018北京文综,21,4)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答案A2.(2017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

10、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

11、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探史料探究变与不变的哲学戊戌变法史料呈现史料1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第二,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史料2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

12、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史料3康广仁曾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张元济编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

13、册读史指导史料主旨史料1: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史料2: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人们意识到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史料3:戊戌变法不可能成功史料解读史料实证史料1、2为二手史料,史料3为一手史料。史料1介绍了戊戌变法最主要的措施,史料2阐释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给国人的启示,史料3分析了戊戌变法注定失败的原因重点阐释史料1:戊戌变法颁布一系列新政,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改革科举制;二: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说明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史料2: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顽固派实力强大,改革措施操之过急,激起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说明改良的道路走不通。史料3:戊戌变法注定不

14、可能成功。说明戊戌变法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史料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维新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由于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新派过于弱小,且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将改革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因此改革不可能成功。它告诉人们在当时的中国,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必须革命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1,指出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最主要的措施。答案背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措施:改革科举制;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设立农工商总局。2.根据史料2,概括戊戌变法的缺陷。它给国人什么启示?答案缺陷:维新派缺乏经验,

15、斗争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必须革命。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戊戌变法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的认识。答案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认识: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