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92821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5学案: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1.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的测量问题.2.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高度的测量问题.3.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角度的测量问题.知识点一有关的几个术语1.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角.如图所示的1、2即表示点A和点B的方位角.故方位角的范围是0,360).2.方向角:指以观测者为中心,指北或指南的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它是方位角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如图,左图中表示北偏东30,右图中表示南偏西60.思考上两图中的两个方向,用方位角应表示为30(左图),240(右图).3.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

2、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做俯角.如图所示.4.视角:观测者的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叫做视角.5.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叫坡度(tan ),如图.知识点二解三角形应用题解三角形应用题时,通常都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求解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1)解题思路(2)基本步骤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

3、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求解: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3)主要类型题型一测量距离问题例1(1)海上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海里.答案5 解析根据题意,如图所示.在ABC中,A60,B75,AB10,C45.由正弦定理可得,即,BC5(海里).(2)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为了准确分析战场形势,在两个相距为的军事基地C和D测得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A处和B处,且ADB30,BDC30,DCA60,

4、ACB45,如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 解ADCADBCDB60,又DCA60,DAC60.ADCDACa.在BCD中,DBC45,BCa.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a2a22aaa2.ABa.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之间的距离为a.反思与感悟求距离问题时应注意的三点(1)选定或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3)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

5、的边长问题,然后在相关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其他边.跟踪训练1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若在河岸选取相距2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那么此时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解由正弦定理得AC10(1)(米),BC20(米).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10(米).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米.题型二测量高度问题例2如图所示,A、B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45,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点是点C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解由于CD平面ABD,CAD45,所以CDAD.因此只需在ABD

6、中求出AD即可,在ABD中,BDA1804512015,由,得AD800(1)(m).即山的高度为800(1) m.反思与感悟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都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和高度有关的问题往往涉及直角三角形的求解.跟踪训练2(1)甲、乙两楼相距a,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答案a,a解析甲楼的高为atan 60a,乙楼的高为aatan 30aaa.(2)如图,地平面上有一旗杆OP,为了测得它的高度h,在地面上选两点A,B,AB20 m,在A点处测得P

7、点仰角OAP30,在B点处测得P点的仰角OBP45,又测得AOB60,求旗杆的高度h.(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在RtAOP中,OAP30,OPh.OAOPh.在RtBOP中,OBP45,OBOPh.在AOB中,AB20,AOB60,由余弦定理得AB2OA2OB22OAOBcos 60,即202(h)2h22hh,解得h2176.4,h13 m.题型三测量角度问题例3如图,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处2海里的C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

8、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 解设缉私船应沿CD方向行驶t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点)走私船,则CD10t,BD10t,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有BC2AB2AC22ABACcos A(1)2222(1)2cos 1206.BC.又,sinABC,又ABC(0,60),ABC45,B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上,CBD9030120,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CD.又BCD(0,90),BCD30,缉私船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又在BCD中,CBD120,BCD30,D30,BDBC,即10t.t小时15分钟.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

9、15分钟.反思与感悟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3甲船在A处观察到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的B处,两船相距a n mile,乙船向正北方向行驶.若甲船的速度是乙船速度的倍,问甲船应沿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追上乙船?相遇时乙船行驶了多少n mile?解如图所示,设两船在C处相遇,并设CAB,乙船行驶距离BC为x n mile,则ACx,由正弦定理得sin ,而60,30,ACB30,BCABa.甲船应沿北偏东30方向前进才能最快追上乙船,两船相遇时乙船行驶了a n mile.

10、1.一艘船上午930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且与它相距8海里,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的方向,此船的航速是 海里/时.答案16()解析由题意得在三角形SAB中,BAS30,SBA18075105,BSA45.由正弦定理得,即,得AB8(),因此此船的航速为16()(海里/时).2.在某测量中,设A在B的南偏东3427,则B在A的北偏西 .答案3427解析由方向角的概念,B在A的北偏西3427.3.甲、乙两人在同一地平面上的不同方向观测20 m高的旗杆,甲观测的仰角为50,乙观测的仰角为40,用d1,d2分别表示甲、乙

11、两人离旗杆的距离,那么d1,d2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d1d2解析仰角大说明距离小,仰角小说明距离大,即d1d2.4.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北偏西 .答案10解析由题意可知ACB180406080.ACBC,CABCBA50,从而可知灯塔A在灯塔B的北偏西10.5.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处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CD的顶端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15,向山顶前进100 m到达B处,又测得C对于山坡的斜度为45,若CD50 m,山坡对于地平面的坡度为,则cos . 答案1解析在ABC中,由正弦定

12、理,AC100.在ADC中,cos sin(90)1.6.2012年10月29日,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部,如图,在灾区的搜救现场,一条搜救犬从A处沿正北方向行进x m到达B处发现一个生命迹象,然后向右转105,行进10 m到达C处发现另一生命迹象,这时它向右转135后继续前行回到出发点,那么x m.答案解析由题意CBA75,BCA45,BAC180754560,x(m).1.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

13、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两种情况(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有足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3.测量距离问题包括两种情况(1)测量一个可到达点到另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2)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第一种情况实际上是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用正弦定理即可解决(如图1);对于第二种情况,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的问题,然后把BC,AC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点与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如图2).4.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到一个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5.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