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744936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绩效评价自评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民生工程绩效评价自评报告2017年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7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1710号)文件精神,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抓手,以标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为手段,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扎实开展了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目标任务开展情况1、开展技能脱贫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技能脱贫培训914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54.9%。其中合格人数为901人,合格率98.58%,各级财政已拨付资金69.31万元。2、开展企业新录用岗前培训。截止

2、目前,全市开展企业新录用培训6100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10.0%。培训合格并取得证书5632人。各级财政已拨付企业新录用岗前培训补贴资金454.56万元。3、开展新技工系统培养。截止目前,全市开展新技工系统培养2158人,为年度目标任务196.2%,培养稳定率100%。 市级财政已拨付资金213.65万元。二、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措施1、政策与实施方案制定情况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量大。为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强化责任,规范管理,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并从培训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培训

3、开班备案、教学过程管理、培训质量评估,以及培训补贴资金的费用申报、材料审查、资金核拨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到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技工大省培训各项政策的落实。2、补贴资金拨付情况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建立专门的补贴审核发放机构,严格按照省规定的工作时限及公布的技工大省技能培训补贴标准进行审核拨付培训补贴资金。全年共拨付脱贫培训补贴资金69.31万元、企业新录用补贴资金454.56万元、新技工系统培养补贴资金213.65万元。3、监督检查情况一是进一步健全了督查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做好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我

4、局建立了由局长负总责,分管副局长直接抓,相关工作人员经办的工作格局。做到工作落实到个人、责任落实到个人。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明确监管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二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市政府高度重视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作,将其列入全市就业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将年度全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目标任务分别按照“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和“县区、部门”双线分解下达各单位,分头制定实施计划,确定阶段进度要求,及时掌握和通报进展情况,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列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民生工程考核内容,不断完善考核办法。我局切实加强组织协

5、调,指导帮助各部门和单位开展工作,确保了全年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目标任务的完成。4、基础管理工作情况一是制定了严密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确保培训质量。企业申报开班,对其开班申请、培训计划、教学大纲等进行审查,严格把关;对培训学员实行实名制管理,逐一核查身份证件,确保符合有关培训政策规定;结业考核时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学员到学情况,采取现场抽查、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手段,评估培训效果。二是加强培训工作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依托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铜陵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网上申报、审核制度。对申报开班计划的企业要求将参加培训学员的所有信息及时录入到培训管理系统中,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管理,对发现假

6、冒、虚报培训等违规问题及时检查纠正。5、信息公开与政策宣传情况一是及时在市及县区人社部门网站上公布最新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政策、补贴经办机构以及享受补贴人员名单和补贴数额以及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三、实施成效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培训出发点和落脚点,细化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将培训实效作为培训工作的核心目标。(一)强化组织,有效推动工作局面开展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民生工程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推动城乡劳动者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列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项目,并按照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原则,建立和完善了由人社部门牵头,财政等有

7、关部门积极配合,县(区)政府全力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踊跃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共同推动了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和规范有序运行。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建立健全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的措施和办法,在强基固本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有效推进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和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二)多措并举,重点突出培训效果针对城乡劳动者流动性大、分散面广、培训需求多等特点,我们在组织开展培训中,采取灵活方式,注重实际,努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对本单位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把培训从课堂延伸到工地、车间、生产岗位,做到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学中干、干中学。特别是针对我市转

8、型发展、产业调整,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 (三)狠抓规范,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加强了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今年,我们制定下发了关关于做好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按照通知的要求,对经审核批准的培训班,由企业确定一名责任人,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相应社区(乡镇)确定一名联络员,县区人力资源部门确定一名联系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一名负责人。形成培训机构责任人社区(乡镇)联络员县区联系人市级负责人“四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级责任人对负责的培训班具有监督管理和连带责任。(四)广开渠道,大力拓展宣传方式在加大网站、电台、报刊等媒体宣传力度的基础上,

9、我们还印发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政策等宣传品;组织县区相关部门走上街头接受群众咨询、答疑解惑;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提高了培训工作的知晓度。同时采取电话访问、上门咨询等日常回访与技工大省技能培训专项大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培训质量。通过研究分析其培训前后技能提高情况和工资收入变化等信息,不断丰富宣传内容,使培训学员对于这种政府出钱、个人受益的培训加深了解,全力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在每一期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我们都安排工作人员讲解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及民生工程、劳动维权等相关知识。通过这些宣传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城乡劳动者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民生工程,为这项工作

10、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四、 问题与建议我市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城乡劳动者认识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集中在饮食、服务、建筑、服装、家政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工学矛盾突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培训。(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够。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如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不愿意开展技能培训;二是企业实行协议工资,劳动者取证与个人待遇不挂勾,劳动者自身参训的积极性不高。五、下一步打算下一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

11、要求和省厅对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城乡劳动者技能水平为重点,抓住关键求突破,积极创新显特色,注重细节上水平,推动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作向纵深推进,取得新的成效。(1) 在营造舆论氛围上下功夫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我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实际,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开展宣传讲座、发放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悬挂横幅等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层次和水平,营造浓厚的培训氛围。(二)在提高培训促就业上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定单式培训。要将技工大省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市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提高培训后就业率,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参加培训人员的动态跟踪管理。(3) 在构建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对开展的技工大省技能培训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理顺培训管理体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体系健全、统一高效、协调配合的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机制,使师资、设施优化配置,培训资源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探索建立促进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使培训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扎实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