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9348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 桃花源记教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4、5段文言实词。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世外桃源美丽风光。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词语教学难点“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方法讲读并用,采用启发式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一、 课前预习:1、预习4、5节默写: (1)便扶向路, ,(2)及郡下,(3) ,遂迷。 (4) ,诣太守。 (5) ,高尚士也。(6)未果, (7)闻之,。2、分析4、5节,概括两节内容3、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二、教学过程(一)课堂精讲1、

2、字词解释既 扶 向志之 及 诣如此 即 向所志 闻之 欣然规 寻病 问津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向:“寻向所志”“眈眈相向”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复:“复前行”“不复出焉”4、通假字 、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 、便要还家。 5、特殊句型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填出被省略的字:(1)省略主语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3、。(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宾语问( )所从来,便要( )还家。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二)课堂精练1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 2 、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两句) 三、课后巩固【甲】林尽水源,便

4、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5、”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子之哭也: 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 的手法突出主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四、课后反思批注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