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359054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设计历史岳麓版选修一课改地区专用讲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改革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一)A组经典模拟卷1.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B.战国时代的到来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D.统一趋势的加强解析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是诸侯间掠夺战争,这与材料中“堕三都”失败及“三家分晋”无关,故A项错误;公元前476年才进入战国时期,材料中时间公元前498年依然是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堕三都”失败及“三家分晋”可知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

2、动荡,故C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反映着社会分裂割据,没有体现统一趋势的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C2.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解析“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

3、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政治体系,故D项正确。答案D3.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B.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解析根据题目中“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得出:题目强调的是晋国六卿制为晋国分裂所埋下的隐患,并非使得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与题目中“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

4、轮流执政”不相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秦朝的九卿制度与晋国六卿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贵族垄断政权,而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

5、了贵族政治,但这并非两者的根本区别,故C项错误;分封制前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后期遭到破坏,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但这并非两者的根本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A5.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

6、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本题选A项。答案A6.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解析汉武帝时期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董仲舒也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不会“批判”商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是“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来源之一,是商鞅确立对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故B项正确;

7、汉武帝推行一系列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的原因,故C项错误;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如董仲舒,也不是因为门第,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7.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而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故A项错误;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

8、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而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C项错误;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D项正确。答案D8.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解析A项是

9、材料“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信息的作用,但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据材料“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可知,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正统,而不是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故B项错误;据材料“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可知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据材料“有归魏的南朝人士”可知,收留归魏的南朝人士,会加剧南北政权的矛盾,而不是缓和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C9.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A.农民

10、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材料中北齐与隋朝政府对永业田的种植情况进行了规定,这与农民的负担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北齐与隋朝政府对永业田的种植规定中桑、榆、枣的数量均较少,从“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也可看出北齐与隋朝政府对永业田的种植规定符合家庭小农生产规模,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北齐与隋朝政府对永业田的种植情况进行了规定,这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错误;封建政府推行限制土地兼并的土地政策,材料中均田制便是限制土地兼并的一种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B10.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

11、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中央集权弱化 B.生产工具改进C.土地政策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解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会加剧土地兼并,因果倒置,故D项错误。答案C11.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12、.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解析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答案C12.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

13、方无权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解析王安石认为冗官冗兵只是末节问题而不是根本,故A项错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与题干设问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不是开支过多,而是生产过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和繁重的徭役,故C项正确;在王安石看来,战争费用和“岁币”只是开支,不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在思想文化上进行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了“焚书令”,禁止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发展,“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了提高皇权,在法律形式上规定:命为“制”、令为“

14、诏”。“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弊”。刘邦初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兴起。在立法方面,董仲舒强调以经书为根据,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心定罪”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法律思想的不同之

15、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法律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历史价值。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发布了焚书令,禁止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发展”得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根据材料“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得出:秦朝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根据材料“刘邦初入咸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废除连坐收孥法、废除诽谤妖言罪、废除肉刑。”“武帝时期统治阶级由无为”同时结合汉代初年的主导思想是黄老之学,故得出:汉代前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根据材料:“武帝时期法网渐趋繁密。董仲舒倡导的引经决狱之风兴起。”故得出:武帝后以礼入法,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汉代接受了秦亡的教训,在法律上改秦之弊”得出:吸取秦朝法律严酷,暴政而亡的教训;根据材料“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主导思想是汉初实行黄老无为之学,统治者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中“董仲舒强调以经书为根据,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心定罪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