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6034420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上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托物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用典抒情,以景结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白描 (4)扬抑 (5)象征 (6)高低远近结合 (7)动静结合 (8)点面结合(9)声色光味结合 (10)渲染 (11)借古讽今 (12)对比 (14)正侧结合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

2、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答;“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

3、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

4、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答、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答、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7、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答、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8、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

5、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答、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三、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拨,纠错。课后记: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二)品味语言特色上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节次:复习目标: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步骤和方法。复习过程:一知识归纳:答题范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

6、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范例分析例1: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例2 回乡偶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一般认为其语言风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却是含蓄的。少小离家,风华正茂;

7、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三限时训练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山中问答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问。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问:本诗被誉为“山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杰作,泥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

8、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提示:“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

9、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四、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拨。课后记:课题:诗歌专题复习(三)赏析炼字型上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节次: 复习目标:把握赏析炼字型的答题技巧复习过程:一知识回顾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

10、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侧重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倒装句式)、修辞、意境、音韵、心理感受,感情色彩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限时训练1.(2008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

1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2008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 间 作 四 首 (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

12、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 三、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拨。课后记: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四)诗歌意境型上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节次:复习目标:把握赏析诗歌意境型的答题技巧一知识回顾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