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说课-曾强时.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12962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与地图说课-曾强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球与地图说课-曾强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球与地图说课-曾强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与地图说课-曾强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与地图说课-曾强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敬的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乃至整个地理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知识。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二、主要内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教具准备:经纬网地球仪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与技能:会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五、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认知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发展思辩认知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

3、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的交互式白板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演示法以形象的图片和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于中学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

4、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学生主要以对比学习、动手绘图、分析归纳等学法为主,让他们体会学习地理的趣味和实用。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展示课件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展示课

5、件 观看视频 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 解释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

6、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

7、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8、。讲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线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学习资源链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Earth(是一款Google(谷歌)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Virtual Earth 3D(微软公司Live服务中的一个地图服务)App应用下载:谷歌星空星图七、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网络搜索搜集了许多图片、音视频资料,如“地球认识过程”,“日食、月食的形成”等,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际教学实践中,如果有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提供网址和APP名称)可以更多了解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使之更加多元化、提高学习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