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472774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复习题(一、二单元上).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复习题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一、概念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2、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3、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4、杠杆按省力情况分为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钳子、剪刀等是省力的杠杆;费力杠杆的

2、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镊子、筷子是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小型订书器。锥子和擀面棍不是杠杆类工具。5、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杆秤是一种杠杆。提绳是支点,秤盘是阻力点,秤砣是用力点。提绳到秤盘的距离即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很小,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作为用力点的秤砣是可以移动的,当用力点秤砣到支点提绳的距离越大时,这时杠杆越省力,就可以用很小的重量压起很重的物体。这就是“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6、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在轴上用力会费力。在

3、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我们身边常见的轮轴类工具有:螺丝刀、汽车的方向盘、水龙头开关、门锁把手、扳手等。7、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是省力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在生活中常见的斜面有:斧头、菜刀、楼梯、盘山公路、桥两边的引桥、螺丝钉、螺丝帽等。9、自行车上的链条与两个齿轮啮(ne)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大

4、齿轮带动小齿轮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自行车的车把、脚蹬子是轮轴,刹车是一种杠杆。10、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11、天平称物体像一个人张开双臂提东西,所以叫等臂杠杆称。它的特点是秤杆上挂砝码的一边和挂物品的一边长度相等,因此放的砝码必须与被称物品重量相等。12、身体上的杠杆:小臂骨像是一根杠杆,一端是肘关节处,是支点;另一端与手部连接,是阻力点;上臂正面的肌肉叫做肱二头肌,它有一端连着小臂骨,这点就是杠杆的用力点。手臂拿东西时,肱二头肌一用力收缩

5、,就把小臂骨提上来了,我们也就拿起了东西。小臂骨用力点在中间,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肌肉收缩一小段距离,手部就运动一长段距离。二、实验题1、研究轮轴为什么省力的实验计划。实验所需的材料:铁架台一个,轮、轴各一个,钩码若干。实验过程: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看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记录下实验的数据。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结论:轮轴是省力的。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所需的材料:一个轮轴装置,一个大轮,钩码若干。实验过程:(1)先在装置

6、上安一个小轮,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2)轴不变,将轮换成更大的。保持轴上的钩码数量不变,看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记录下实验数据,比较用大轮和小轮的钩码数量的不同。实验结果:发现:轮越大,需要的钩码数越少。结论:轮越大,轮轴越省力。3、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方案。实验所需的材料:一个铁架台,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一根绳子,钩码若干,测力计。实验过程:1、把定滑轮组装后,固定在支架上。2、在滑轮的一端挂钩码,另一端用测力计拉动,把实验结果记在表格中。反复做几次实验,记录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发现:钩码重量等于测力计所

7、指示的刻度。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4、研究斜面省力的实验计划。实验所需的材料:小木块一个,一个光滑的长方形的木版,钩码若干,测力计一个。实验过程:(1)用木块和长方形的木板搭成一个斜面,先用测力计直接提升两个钩码,记录此时测力计的刻度,然后把钩码在斜面上匀速提升,记录此时测力计的刻度。(2)用同一个斜面,分别用三个、四个、五个钩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发现:在斜面上提升钩码比直接提升钩码用的力小。结论:斜面可以省力。5、研究不同的斜面作用的实验设计。实验所需的材料:大小相同的木块三个,一个光滑的长方形木板,钩码2个,测力计一个。实验过程:(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升两个钩码

8、,记录此时测力计的刻度。(2)用一个木块和长方形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两个钩码放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记录此时测力计的刻度。(3)再分别叠加一个木块、两个木块,使斜面坡度变大。重复上面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斜面坡度变大,测力计的读数也越大。结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一、概念1、增加纸的宽度可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横梁都是立着放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理由是: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

9、”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3、纸包装箱用的这种材料叫瓦楞纸板。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是因为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平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增加了纸板的厚度,增强了它的抗弯曲能力。所以瓦楞纸板坚硬。4、古代城门都是拱形,是由于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现代拱形屋顶。5、圆顶形与拱形的相似之处: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圆顶形承

10、载压力的特点:它有拱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与拱形有哪些相似之处及它承载压力的特点: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比如:悉尼歌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外形就设计成球形。6、人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拱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7、塑料饮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哪些科学道理?塑料瓶的上部是圆顶形,瓶口是圆柱形。中部瓶身是圆柱形,表面有环状的拱形,竖着的拱形或其他凸凹形状。底部一般向内凹进去,类似圆顶形。最厚的地方是瓶口,最薄的地方是瓶身。分析起来,这些结构都与增强瓶子承重能

11、力有关。8、龟壳,贝壳,蛋壳的形状对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这些生物体的外壳大都是圆顶形、球形,这些形状承重能力强,可以很好地保护生物体本身。9、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在四边形框架中加一根斜杆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10、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框架铁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使它不容易倒。11、拱形桥多种多样。桥面在拱上方的:桥下空间高,便于船通行;(苏州的宝带桥就是这种拱桥)。桥面在拱下方的: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桥面拉住拱足,能抵消拱的外推力。(西藏铁路拉萨大桥就是这种拱桥)12、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

12、用它建造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铁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跨越长江的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吊起桥面的主钢缆,每根都有两万多根钢丝组成。钢缆要承受6.4万吨的拉力。桥塔修的很高的原因是使钢缆下垂多一些,降低钢缆的拉力。13、为什么细细的麦杆能够支持得住比它重得多的麦穗?秘密就在于它是空心的。如果用和空心麦杆同样多的材料,做成一根实心的麦杆就支持不住这沉甸甸的麦穗了。14、许多植物的茎都是空心的,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要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力都相同。受大自然的启发,人们制造了钢管。比同样多材料做成的钢棒能承受更大的力。二、实验题1、纸的宽度与纸的

13、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三张厚度相等,宽度分别为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卡纸;垫片若干,课本若干。实验预测:纸的宽度成倍增加,它所承受的垫圈的个数也成倍增加。实验过程:(1)、用相同数量的课本做两个同等高度的支撑体,支撑体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0厘米不变。(2)先把一张3厘米宽的纸横梁放在支撑体上,先让学生预测放的垫圈的个数。然后在纸横梁的中间轻放垫圈,直到纸弯曲沾到桌面为止。记录下所放垫圈的个数。(3)再分别把6厘米、12厘米宽的纸横梁放在支撑体上,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下垫圈的个数。实验结果: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所放的垫圈的个数逐渐增多。结论:纸的宽度增加,纸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实

14、验不变的条件:纸横梁厚度、长度相同,弯曲标准相同,纸横梁架空的长度、高度相同,垫圈所放的位置。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0.5毫米左右厚的卡纸裁成宽为3厘米的纸条四张,垫圈若干,课本若干。实验预测:纸的厚度增加,它所承受的垫圈的个数也增加。实验过程:(1)用相同厚度的课本搭成两个同等高度的支撑体,支撑体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不变。(2)把一张纸横梁放在支撑体上,先让学生预测放的垫圈的个数,再在纸横梁的中间轻放垫圈,记录下垫圈的个数。(3)再分别把两张、四张粘在一起的纸横梁放在支撑体上,先预测,再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下实测的结果。实验结果:发现:纸的厚度增加,它所承受的垫圈的

15、个数就大大增多。结论;纸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实验不变的条件:纸横梁宽度、长度相同,弯曲标准相同,纸横梁架空的长度相同,垫圈所放的位置不变。3、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一张平展的纸横梁,一些折成“”“”“”“”形状的纸横梁,垫圈若干,课本若干。实验预测:纸的形状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也改变。实验过程:(1)用两边数量相同的课本做成两个同样高的支撑体,支撑体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不变。(2)把一张平展的纸横梁放在桥梁上,让学生预测放的垫圈的个数,再在纸横梁中间轻放垫圈,直到纸弯曲沾到桌面为止,记录下所放的垫圈的个数。(3)再分别把“”“”“”“”形状的纸横梁放在支撑体上,先预测,再重复以上实验,记录下实测垫圈的个数。实验结果:发现:“”“”“”“” 形状的纸横梁,它们所承受的垫圈的个数都比平展的纸横梁多。结论:改变了纸的形状,实际是减少材料的宽度,增加材料的厚度,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实验不变的条件:(1)做纸横梁所用纸的大小、长度、宽度、厚度不变,(2)垫圈的大小、放垫圈的位置不变。(3)纸桥梁架空的距离不变。(4)纸横梁弯曲的标准一样。4、“桥”的设计方案。实验材料:报纸若干,课本若干,胶带少量,钩码若干。结构说明:准备做一座连体双管直梁桥。实验过程:把报纸对卷成两个圆筒,用胶带连接。筒口横向加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