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299219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研论文(袁场小学杨川).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乡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作者:杨川 工作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袁场小学联系电话:15121678665通讯地址: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袁场小学2012年4月贵州乡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袁场小学杨川摘 要:贵州的小学科学教育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乡村的科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处境颇让人担忧。教师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方法相对滞后。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放手学生去感触、观察、分析、探索,从而把握学生真实的认知状况,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并进行

2、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真正的认识事物规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关键词:乡村小学 科学教育 农村资源 探究教学引言现行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 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

3、科技的新发展。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后发现农村小学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相形见绌。农村学校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所谓的主科,许多地

4、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学生、老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付式教学活动,如果再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新课程背景下贵州乡村科学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资源匮乏和现有资源不配套,现成仪器欠缺或者不够完善。1.2、农村教师新课程理念还有待提升,课堂中的科学学习很少延伸到课外。1.3、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较差,对科学的探索积极性不高。例如:学生对实验课往往不够重视,在实验课上只是按部就班、被动地完成各项实验步骤,而并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1.4、城乡学校教学条件差别大,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知识水平较低,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

5、不够。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题目,讲解实验步骤;但在实验教学上所用的时间却是非常有限,部分科学教师不是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因此对科学实验技能和实验知识稍显不足。鉴于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科学教学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以下是我就乡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索。2、贵州乡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过程2.1、因地制宜,开发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资源所谓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在科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城市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优于农村学校,可以更多利用天文馆、地震台、科技馆、图书馆、网络媒体等公共资源,农村学校虽然受物质条件所限,但潜藏

6、着得天独厚的可以利用的科学教学资源,可以更多地开发现实的动植物、山川、河流等生态环境资源。经过我们的调查和了解,贵州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其地质地貌、文物遗址以及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资源千姿百态,独具特色。而且小学科学实验所需素材大多能在自然界中免费获得,如三年级上册蜗牛实验中的材料:蜗牛、蔬菜、面包或馒头、洋葱、大蒜等。不需要大宗的实验器材,从而弥补了农村常规科学课堂实验器材不足的局面,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教育价值。此外它还可以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寻找素材,体现了生活中科学的特色要求,深化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2.2、因材施教

7、,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文化素养所谓“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科学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由于蚯蚓在农村的菜园里随处可见,见怪不怪,但是学生真的知道一个所以然了吗?真的对蚯蚓生存环境以及它们对于土壤的改良作用了解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于是我便把这个活生生的教材融入了实验当中。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用铁钉戳几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

8、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提醒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重复进行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最后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蚯蚓放回大自然。引导他们认识蚯蚓是人类的朋友,是“耕田能手”,是“制造肥料的工厂”,也是

9、“处理垃圾的能手”。蚯蚓同进是传统的中药,名曰“地龙”,有清热定惊,清肺平喘,引经通络的功效。所以我们保护蚯蚓,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中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们自己的一个生活规律。这种实验对于“后进生”帮助是非常大的,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然后跟老师进行汇报,他们从这里获得老师的认可,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还给我一个“后进生”转化的机会,一举多得。2.3、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所谓“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方向加以引导。科学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然而兴趣又是探究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例如在安排同学们预习

10、下节实践课蚯蚓时,对小朋友们说:明天就是我们有趣的科学实验课了。在上实验课之前,我想和你们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去寻找一种生命,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家想去吗?生:想(大家都欢呼雀跃,说明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了)老师继续加以引导:好,放学后我们就一起去学校周围的菜地里去寻找那神秘的宝藏吧。通过激趣引出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接下来就给小朋友们揭开谜底了,说到“蚯蚓”,会有很多同学感到不以为然,那么我们就得巧设障碍,引导学生自己留心观察、分析并总结自己的认识。通过以上的互动教学,接下来就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了,我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们要寻找的宝藏就是我们常见的蚯蚓,为什么蚯蚓是一笔财富?它喜欢

11、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它对周围环境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观察,小组讨论,并借助“差异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

12、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当然通过这样的引导,课上、课后同学们都有能力去完成观察,激趣了他们去求知的欲望,同时也为实验教学环节节约了时间,符合课标实验要求。2.4、优化教学条件,创设最佳情境,获得最佳效果众所周知,农村的信息大多不够通畅,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查阅资料相当困难。有限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师、教科书和校内有限的图书资料。在所选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图书馆和网络,即使是教师查阅资料也不容易,更谈不上学生了

13、,有时只好不了了之。虽然贵州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人,但全省大部分教室里基本的教学设施还是课桌和黑板,根本谈不上用电视、网络、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活动了。加上小升初考试基本就考语文、数学两门课,于是科学老师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呢?我在教学种子发芽这个实验时,我就地取材,从农户家中要了一些绿豆种子,作为本次实验课的材料,我们已经知道了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可是我们怎样用实验去证明呢?(一)、我先给大家以下五个问题来讨论: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

14、是没有改变的?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二)、接着下面我们一起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完善计划后,学生分组实验,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首先认识教材上的材料,然后大家按计划做实验。1、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2 、准备实验盒;3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4 、往纸巾上滴水;5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6、 每天定时去观察的生长状况。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主动。上课能认真听讲,并分享他们所获知的信息。当然不是每个实验在每一个季节里都能做的,我们还要根据季节来调

15、整教学内容和灵活组织教学。2.5、倡导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我们班的有几个“学困生”好多字还不认识,但是又是全班比较大胆的几个。我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个性差异,组织他们进行有效的实验,比如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他们就对蚯蚓很感兴趣,并敢于大胆的观察,并按着我解释的口、肛门、环节、体节和刚毛去动手查找摆弄,最后大胆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为什么会长着刚毛?为什么不会长一身的毛?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倡教学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需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创造的个体,给予学生

16、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开放空间,并对孩子所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保护,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大面积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如果老师实验教学只局限于实验课上,局限于实验室的有限器材里,则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当我们处在山村学校时,我们就要学会活用自然资源,让每一孩子都能自己动动手、动动脑,这就能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形成交流、探究,优化了教学。通过实施上述教育方法,我们班在科学实验上再没有“学困生”,全班42名同学,累计完成实验报告126份,学生的科普作品42件,学生撰写的科普小知识10篇。参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