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10904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5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总论一、申请项目概述本项目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以其获得的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茶树特色新品种的选育与引进及应用研究”(成果鉴定号:川科鉴2007第178号)的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以毫香型品种名山白毫131、高鲜型品种天府11号、浓香型品种名山早311、特早型品种特早213、高抗型品种天府28号等为核心品种。核心品种特性突出,不同香型特色名优茶创新性强,良种繁育和良种栽培技术水平先进。本项目主要开展特色茶树品种的良种繁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特色名优茶标准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示范。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园,熟化以不同香型茶树良种为原料的香气

2、各异的特色名优茶加工工艺,采用系统选育法在宣汉县地方品种中选育特色显著、品质优异的优良育种材料,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特色名优茶加工厂,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叶产业化生产水平和能力。本项目通过品种推广和技术示范,可广泛应用于我省特色名优茶产区,提高茶园良种化,改善名优茶品质,促使我省特色名优茶产业快速发展,大大改善我省茶叶产品和产业结构,从而有力地推动我省茶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四川茶叶在全国的地位,提高地方财政和茶农经济收入,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二、项目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1、项目执行期及计划投资额本项目执行期为5年(2010年10月2015年10月)。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

3、资金800万元,申请农业科技贷款12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已到位700万元。2、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通过项目实施,制定特色名优茶生产技术体系1个,茶叶规模生产工艺和技术规程1个;认定绿色食品及有机茶产品1个;新创省级以上获奖(含国际金、银奖)名茶2个;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个;产品100%达到国家最新各项理化和卫生检验检测标准和“绿色食品”A级以上标准;30%达到中国和欧盟“有机茶”标准;全部达到企业Q/20891526-9.10-2003、Q/20891526-9.4-2006、Q/20891526-9.3-2003标准;显著提高当地茶园良种化程度,良种茶园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成熟,特色

4、名优茶加工技术优化和产品质量稳定,选育的当地优良育种材料性状优良。3、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项目完成后,茶园良种化提高40%,建立良种繁育母本园60亩、苗圃园240亩,年产良种种苗8000万株;推广良种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1000亩,辐射带动10000亩,培训茶农3000人次;选育当地优良育种材料2-6个;创制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系列产品6个。4、执行的质量标准种苗质量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茶树种苗(GB11767-2003)。5、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1)经济效益。本项目执行期为5年(2010年10月2015年10月

5、),企业可通过系列产品销售,预计可实现产值8100万元,上缴税收479.43万元,利润2716.74万元。(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将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社会效益。通过提高茶园良种化程度和茶园绿色高效栽培管理水平,增强茶农科学种茶能力,预计每亩鲜叶产量将增加60公斤,每亩增加收入1500元。企业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产品结构更加优化,企业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加快四川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增强茶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生态效益。本项目通过茶树良种繁育和栽培推广示范,茶园实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生物和物理技术防控病虫害,有利于

6、丘陵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二)阶段目标1、第一阶段:项目启动(1)进度指标:计划时间8个月(2010.102011.06)(2)技术工程化指标:按申报内容和任务制定可行的繁育和示范种植的实施方案;完成品种繁育准备工作,包括穗条母本园和苗圃园地块的选择、扩繁技术体系及规程的制定等;制定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试方案;开展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加工工艺的熟化,确定工艺参数;完成企业“九顶雪眉”、“九顶翠芽”的品牌打造规划;启动土建工程施工,开展台(套)名优茶加工机具设备的购进、安装、调试等。2、第二阶段:项目实施(1)进度指标:计划时间25个月(2011.07201

7、3.08)(2)技术工程化指标:完成本项目所需的设施设备,包括特色名优茶加工的连续杀青机、多功能理条机、远红外提香机等的添置;完成预期的良种繁育母本园60亩、苗圃园240亩的建设,严格按照名山白毫131、天府11号、名山早311、特早213、天府28号等品种的茶叶穗条和茶苗繁殖的技术规程进行良种繁殖;实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试方案,建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进行当地优良育种材料选育,得到特色显著、品质优异的优良育种材料1-3个;开展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加工,创制新系列产品3个,产量达到1000公斤,提升企业“九顶雪眉”、“九顶翠芽”的品牌效益。(3)资金落实额:新增投资1700万元

8、,其中:企业自筹资金700万元,农业科技贷款1000万元。(4)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规模:年产良种种苗8000万株,建立良种茶栽培技术示范园700亩,辐射带动6000亩,培训茶农1800人次。(5)实现的销售收入: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100万元,实现利润1592.35万元。3、第三阶段:项目提升(1)进度指标:计划时间25个月(2013. 92015.10)(2)技术工程化指标:进一步实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试推广,扩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辐射推广规模;进一步开展当地优良育种材料选育,得到特色显著、品质优异的优良育种材料1-3个;深入开展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加工,新创制系列产品3个,产量达

9、到1200公斤,提升企业“九顶雪眉”、“九顶翠芽”的品牌效益。(3)资金落实额:新增投资3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00万元,农业科技贷款200万元。(4)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规模:年产良种种苗8000万株,建立良种茶栽培技术示范园300亩,辐射带动4000亩,培训茶农1200人次。(5)实现的销售收入: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实现利润1603.82万元。4、第四阶段:项目总结(1)进度指标:计划时间2个月(2015.3-2015.4)(2)技术工程化指标:全面完成农业科技贷款项目设定的各项技术经济目标任务,进行资料汇总、总结,撰写项目实施情况报告。(3)经济指标:完成农业科技贷款设定的

10、各项经济指标。(三)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表1 新增资金分期到位时间表 单位:万元资金来源投资总额其中已到位金额新增资金应到位时间及金额合计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时间金额时间金额时间金额自筹资金80070070020107002012100银行贷款12001200201010002012200合计200070019001700300第二章 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一、简述(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1、国内外发展现状(1)世界茶业迅猛发展,华茶具有历史优势和现实竞争力。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茶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底蕴的农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产品,也是我国

11、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在19世纪以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20世纪,尤其是后半叶,世界茶业获得了迅猛发展,50年来,世界茶叶产量增长5.6倍,面积增长2.5倍,单产增长2.4倍由一国垄断的历史演化为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等4个主要产茶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世界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002年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茶树种植面积达113.4万hm2,占全世界茶树面积的42.9%,居世界第一。茶叶产量达到74.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24.3%,位居第二。根据统计,100年来,世界茶叶消费增长了3倍,后50年增长率达到3.89%。

12、全球饮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人均茶叶年消费0.46公斤。近30年来,全球茶叶人均增加1倍,未来50年将再增长1倍。(2)我国产业产销两旺,名优茶、绿茶需求尤为旺盛。我国茶叶产销发展较快。近20年茶叶产量、出口翻番,内销翻两番。2000年茶叶行业的农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比1990年增加.9倍,年均递增14%。其中,名优茶产值1990年为65亿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19.8%;1999年达到54亿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56.5%。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绿茶、红茶、乌龙茶的产量比例由1990年的70:23:7调整为2000年的81:8:11。国内

13、产业需求旺盛,从1985年至今20年间,茶叶的平均消费量3.5倍(附表2)。据统计,1992年,我国饮茶人口比例才20%,有的地区及青少年是空白。但城市饮茶人口比例较高,1983年有1/3的人饮茶;1995年,一项对中等收入城市上万人的调查显示,常饮茶的人为61.4%,喝饮料的为26.5%,其它饮料的为12.9%。(3)四川具有发展茶叶的资源竞争优势,名优茶快速发展。四川产茶历史悠久,人工种茶世界最早,有2000多年历史,贡茶历史世界最早,有1000多年历史。因此,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

14、高而著称,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28万亩,茶叶年产量增加到9.8万吨,茶叶年产值达到15亿元,年创税3亿多元,产茶县数量有120个。省委、省政府已将茶叶列为我省第二大优势特色产业,许多山区县都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产业,如四川的高县、筠连等县茶叶税收几年前就达到县级财政收入的30%以上(高县最高时甚至达到50%),同时给千家万户茶农带来了近2000万元的收入。名山县98年全县茶叶纯收入达2641万元,仅当年茶叶一项全县人均纯收入就达117元,并实现税收140万元,2005年该县茶叶收入已超过3.7亿多元。可见,发展茶叶是我省商品经济的一大优势。2、存

15、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茶园良种化程度还不够高,亟待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改造品种混杂、品质低下的低产茶园。二是良种化过程中过分重视茶叶产量,忽视茶叶加工品质特别是特色加工品质茶树品种的推广。三是我省茶叶生产总体来讲,还属于产量型、速度型、高能耗型而非质量型、效益型和低能耗型的发展模式,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落后,缺乏严格的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影响了川茶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生产比较效益的提高。3、近期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茶叶市场主要是买方市场,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巳日趋名优高档化和安全卫生化,因此,我省乃至全国中低档茶销势疲软,库存积压严重,出现了多数茶叶企业的亏损。相反,高档名优茶和适销对路的早市茶价格坚挺,每公斤买价多在200元以上(高的达500800元公斤,甚至上千元),且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由于名优茶效益好,发展非常迅速,其产量、产值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01年名优茶的产量达到15.5万吨,比1992年增加4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5.2%提高到2001年的22.09%,产值从20%提高到55.2%。据统计,2005年四川省名优茶产量达3.86万吨,产值7.74亿元,虽然产量只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