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5010126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X市X七期小学建设项目1.2 承建单位X市教育局1.3 建设地点X市范围1.4 建设性质新建1.5 建设内容项目拟规划用地20亩(合约13333m2)建设X七期小学,总建筑面积为6224m2,办学规模为24个班,在校学生为1200人。其中:教学综合楼3661m2,图书、行政综合楼2563m2。项目建筑为框架结构,建筑耐久年限为7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设配套设施,购置相应教学、办公设备等。1.6 建设期限2008年12月2009年8月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852万元,全部由市财政划拨。1.8 项目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改善教育结构体系,有利于有效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全面加速教育强市创建进程,是为社会生产、公共生活服务和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可以缓解X市城区中心小学就学压力,有利于促进全市义务教育稳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加快为国家和本地区培养人才的步伐,从外部环境上实现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1.9 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 注1占地面积亩20合约13333m22总建筑面积m26224其中教学综合楼m23661图书、行政综合楼m225633办学规模人12004总投资万元8525容积率0.47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由来根据X市人

3、民政府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X市保护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若干规定的决定实施方案的报告要求,并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现有中小学布局实际,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对城区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和扩容提质。本着均衡化、合理化,就近入学的原则,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促进该市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目前该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方面地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另一方面,随着X片区建设的突飞猛进,仓山区X片区人口以每年8000-

4、10000人的增量递增,再随着沿江两岸、X大道、橘园洲周边及附近小区大量建设,择址选址地址建设一所规范化的合格小学势在必行。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落实关于修改X市保护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若干规定的决定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现有中小学布局实际,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地对城区学校进行布局和扩容提质。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促进全市教育和谐健康发展。随着X市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区人口的增量递增,城区教育设施的配套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不少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

5、施不配套或配套不足,使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会议精神,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一,化解大班额矛盾的需要。2.2.2项目建设是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X市现辖5区2市6县。至2008年底,全市常住总人口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187万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284.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13%。X市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是福建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人民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坚持改革开放,社会经济

6、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4年经中央批准X市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5年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级开发区X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1996年X被国务院定为两岸通航的首批试点口岸之一以及被列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来,X市抓住这两个难得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扩大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大发展,先后迈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分别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大关,达1011.6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26个省会城市前列。“十五”期间,X

7、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9%,2005年达到1476.31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产业和特色种养业等农业主导产业逐步扩壮,电子、机械、轻纺等工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旅游、会展、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县域经济也日益壮大,福清市已名列“全国百强县”第十四位。目前,X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体系较为完善,内外贸易较为繁荣,城市建设管理较为完善,科技教育较为发达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沿海城市;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拥有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等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各类园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

8、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达成“海峡西岸经济区”计划确定的

9、各项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兴工强市”、“人才强市”战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飞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学区布局,大力普及初、高中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高、基础扎实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2.2.3 项目建设是满足X市适龄儿童就学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X市建设的发展,市区人口以每年8000-10000人的增量递增,地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再随着外环西路、外环南路、桃江路及

10、附近小区大量建设,学生上学难,急需建学校已成为X市的当务之急。因此,解决该市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推动X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本项目建设的出发点。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 编制依据X市X七期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日期由X市教育局委托X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和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和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1) 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建标2002102号城市普通中小党校校舍建设标准;2) X市人民政府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X市保护城市中学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若干规定的决定;3) X市X七

11、期小学总平面规划布置图;4) 现行有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5) 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和说明。2.3.2 编制范围(1) 调查了解项目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建设条件;(2) 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3) 通过调查和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4) 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和实施进度安排建议;(5) 进行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6) 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2.3.3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1) 领导重视、政府扶持、部门支持根据X市政府关于落实十五届人

12、大二次会议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要求,该项目将由市政府办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由市长周正雄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市长张斌、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建工局、规划局、政务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合格学校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教育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所建项目依据相关法律,相关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在学校新建工作中,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办公,对学校建设在工程立项、环境保护、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各项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2) 建设资金有保证根据有关要求,X市财政设立合格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合格学校建设资金,并按进

13、度及时拨付。(3) 建设条件好该项目的建设符合X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可以在设计、规划、报建、施工等建设过程中享受优惠政策,减少运作成本,降低风险,其发展潜力极为可观,同时该区域交通便利,材料供应充足,建设环境适合。2.3.4 项目区基本情况(1) 自然地理X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的东南,闽江下游两岸,背山面海,地理位置北纬25152629,东经1180712031之间,东临东海和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接南平、尤溪、德化,北连古田、宁德、霞浦,南接莆田、仙游。东西宽约154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2) 综合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2007年,X市生产总

14、值8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8亿元,增长27%。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5.8:43.6:30.6,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个百分点。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1.5个百分点。(3) 文化、教育和卫生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6个,其中艺术类3个,图书类1个,群文类32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1.61万册。拥有广播

15、、电视及有线台3座,能收看电视节目的村达到97.31%,全市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54.25%,入户率为11.23%,广播电视网络能提供模拟电视节目35套,标准清晰数字电视11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蒸蒸日上,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全市春、秋两学期共免学生学杂费194955人,各免学生教科书费19746人,减免资金201.5万元;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5166人,补助资金61.21万元。学前教育入园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高,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小学生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巩固率达99%。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达84.1%。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全市小学生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2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0.9%。血防机构、卫生防疫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医疗管理不断规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系统业务量达10327万元,增长16.6%。全年培训乡村医生330多人,组织297人参加全省统一的注册考试。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参保率达96%,重大疫情都能及时得到控制,卫生防疫措施得力。妇育保健工作有新的起色,孕产妇建卡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