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903867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南汇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

2、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

3、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4、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一一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校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

5、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

6、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1文章第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2分)2第段说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觉得这些绰号恰当吗

7、?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3分)3第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具体涵义是 4第段中的“真理”具体指(4分)(1)(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B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C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6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4分)又如:(1)(2)(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7-12题。(20分)湖草周美兰 湖草被人关注的季节,就是湖草成熟的季节。就像鄱阳湖畔的黄毛丫头,忽然长成红唇鲜艳的妮子,吸引了一双双后生的眼睛。湖草一片一片的铺开采,无边无际的样子,就像鄱阳湖绿波荡漾的湖面。一阵风儿吹过来,湖草连绵起伏. 一种青悠悠的湖草的味道,从草根下散发开来,弥漫在湖畔的空气里其实,湖草刚刚从沙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她们或许是在冬末的雪后,或许是在初眷的细雨中。在潮湿的沙土上,忽然就冒出一丛丛鲜嫩的湖草。湖草挺立着矮小细弱的身子,隐藏在远离人迹的沙洲上可是人们还是发现了她们,并且把她们加以分类,将其中可以食用的一种称之为蒌蒿。 湖畔的妮予都认识蒌蒿,她们挽着篮子

9、,或者撑着船来了。把蒌蒿采摘回去,捋去叶子,去掉土根把蒌蒿掐成一寸一寸的长短,用半肥半瘦的腊肉爆炒,再洒上一把红辣椒。红绿相间的蒌蒿下到盘子里,就一壶酒。家人围坐一团,或者招待客人,青悠悠的蒌蒿,伴着浓浓的酒香,成为鄱阳湖的一道风景。蒌蒿炒腊肉,也就成为当地一道特色菜肴。蒌蒿的生命根短,过不了十天半月,蒌蒿就不再脆嫩了。这个时候的蒌蒿,又变回了普通的湖草。经过漫长的梅雨季节,湖水涨起来了,把沙洲上的湖草淹没。细小的湖草们,在水中轻盈地摆动。有些不甘寂寞的湖草,把修长的手臂伸出湖面,仿佛在波涛中起舞。这个时候的湖草,沉浸在梦一般澄澈的境界里。她的颜色是青翠的,她的身材是柔软的。她将她青春的美,全

10、部展示给水中的鱼儿,天空中的白云。 夏季过后,湖水渐渐退却。湖草从水中露了出来,由于失去了潮水的滋润,她渐渐干枯平常寂静的沙洲,忽然就热闹起来,妮子跟随着娘来收割湖草。娘割草的时候,手握磨得白晃晃的镰刀,身子弓下去。空气里一片镰刀的声音湖草断裂的声音。 妮子不喜欢这个声音,尽管她手里也拿着镰刀当看到娘毫无表情地割草时,她的心就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娘曾经说过,妮子的命就像这沙洲上的湖草。湖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耕耘,更不需要呵护。风里雨里,沙里泥里,她挣扎着生存。到了秋天,她们等待着人们收割,把湖草编成草帽、草筐、草绳、草鞋,或者把湖草变成一把火,用来取暖或烧饭。一年一年又一年

11、,伴随着湖水的涨落,湖草一茬一茬地接着生长。妮子想着湖草,心里就有一种委屈。于是她远离了娘,自己找了一块湖草地。她弯下身割草的时候,镰刀下得快,湖草却放得轻。她手里握着割下来的湖草,心里就涌起怜惜之情。仿佛是为了安慰湖草,她把湖草放下的时候,不仅动作轻柔,而且还像绣花一样,把湖草整整齐齐有规律的摆放。当沙洲上的湖草全部倒下时,在妮子割草的地域,可以看见用湖草码成的菱形,或者是五星形,或者像荷花形的图案。 娘抬起身子,用手臂揩掉额头的汗水时,就发现了妮子割倒的湖草。娘心里有些着恼,又有些伤感。着恼的是妮子在耽误时间,因为割湖草不是绣花。伤感的是妮子的举动,让她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她本来想责怪妮

12、子,可是责备的话到了嘴边,最后又咽了回去。 当男人们撑着船儿,要把湖草收回家时,娘暗示男人把妮子割的湖草留到最后。可是妮子割的湖草还是被打成了捆,堆上了船。娘发现妮子的眼角,隐隐有了泪痕。7按生长过程概括湖草的特点。(3分) (1)刚出生时 (2)梅雨季后 (3)夏季过后 8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9第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2分)10第勘段中,娘对妮子的态度是 (2分)11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文章的前三段描写富有诗意,与后文“一片镰刀的声音湖草断裂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B本文运用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鄱阳湖女子命运的同情,感情基调忧伤。C本文

13、运用借物写人的手法,写“萎蒿的生命很短,过不了十天半月,萎蒿就不再脆嫩了。这个时候的蒌蒿,又变回普通的湖草”实际上是写鄱阳湖女子缺少呵护,挣扎生存,美丽短暂,默默承受。D-本文最后的“娘发现妮子的眼角,隐隐有了泪痕”,暗示着妮子今后的不幸。E本文感情真挚,文笔清新,对妮子的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深情,读来让人感动。F以妮子为代表的鄱阳湖女子就如同鄱阳湖的湖草,虽然美丽,但并不能认识、理解这种美。12本文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与孙犁小说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很相似,试对二者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三)填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注: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香雾云鬟湿

14、, 。 (杜甫月夜) (2)今我来思, 。 (诗经采薇) (3)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4)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5)知人者智, 。(老子) (6)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7)俶尔远逝, 。(柳宗元小石潭记) (8)明月松间照, 。 (王维山居秋瞑)(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趣。(8分)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吴钩:指刀,剩喜:甚喜,非常喜。然犀处:指采石矶14“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1分)15对作品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