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485929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备人:张 秀 华 审备人: 张伟元 温月云 复备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

2、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阅读法教学准备: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4、制作相关投影。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及当时中国的现状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 ,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3、生思考回答(由“ 崛起 ”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投影

3、出示)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认读生字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一)投影出示 开火车读 (1) 、ju m xn z 崛起 模范 巡警 租界地 kng qing chung rng f chng b铿 锵 有力 闯进 吵嚷 妇女 惩 处 伯父 fn d y zhn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 振兴中华(2) 、师:嗯,字音读准了,

4、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 (学生再读词语)(二) 、朗读课文, 学习词语。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 (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

5、个词语(疑惑不解) 。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 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6、”“一通”“ 通”四声多读几遍(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随读理解“铿锵有力”。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 (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

7、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 振兴中华 ”画出来。 “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 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 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 (投影出示,学生填写手中

8、的练习)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 ) ,中国巡警不但不( ) ,反而训斥( )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投影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

9、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 (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三、细读第八自然段, 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1) 、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2) 、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

10、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中国妇女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1) 、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 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洋人(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

11、深刻的印象?师:你知道“ 得意扬扬 ”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 “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 得意扬扬” 。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师:多么可恨的洋人!(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中国巡警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

12、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 ”重读。 (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耀武扬威 ”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 “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 !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

13、“ ,胡作非为,的确可恶!围观的中国人(1) 、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师

14、: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 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 可恶” 的中国巡警,一群 “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

15、内!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 中华不振 ”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指课题,生齐读)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 ”和“远大的志向”。板书【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