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及护理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9801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终关怀及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及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及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及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及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终关怀及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终关怀及护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临终关怀及护理【摘要】探讨临终关怀的护理及所带来的问题,认为:1、不仅绝症患者有临终的问题,实际上人人都将走向临终。所以,临终关怀的性质不应局限在仅仅对绝症患者及家属的照顾,而应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2、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临终关怀也带来诸多的问题需要医护工作者去挑战。 【关键词】临终关怀伦理问题护理 为了提升现代人之生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临终关怀(HOSPICE)的事业,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国家开展临终关怀,有着相当大的阻力和较多的障碍,这其中的问题,较大程度地涉及到伦理方面的两难境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模式

2、有着较强烈的冲突。 1 临终关怀(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的概念、性质及其意义 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对于临终病人,已经从过去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续病人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2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事这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

3、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巧。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最高体现之一。 2 临终关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2.1 传统死亡观念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1,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而临终关怀无疑是一个帮助病人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病人、家属、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情感的强烈冲击使人们难以适应。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远比传统的中国人看法积极得多。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

4、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但是医护人员亦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许多医护人员亦无正确的死亡观,所以医护人员对死亡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 2.2 传统伦理孝道的影响 孝道的实施,集中于病、老、死之际。民谚云:“养儿防老” ,自3古以来皆强调子女送终为尽“孝道” 。 有资料表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本人与亲属的求医动机显然不同,亲属的求医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很多患者的家属心存疑惧,如不把患者治疗到服侍到最

5、后一息,不为病人多花钱,社会舆论受不了。而把病人送进临终关怀医院,无异于宣判病人死刑,放弃了治疗,这在病人家属无疑是难以接受的。而医护人员往往顺应这种“孝道”的“善意” ,只把病情告诉家属,而对病人则避重就轻,以避免更多的心理打击,这就造成了病人求医主动迫切,使家属难以决定放弃治疗,改为临终关怀。这样就给开展临终关怀造成障碍,而医护人员无意中还违反了“告诉事实”的伦理原则,损害了患者获得情报的权利。临终关怀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而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临终关怀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将成为最大的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很高,慢性病人最多,最终演变成危重病和

6、不治之症。那么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老年病的预防和研制治疗方法上呢?还是用来搞好临终关怀,使老年人有尊严,带着人类社会的温暖离开人世呢?其间的比例又如何分配呢?在护士短缺的情况下,是否要把有限的护理资源投入到临终关怀这个事业中去呢?这些问题理论尚未完全明了,在实际工作中更有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对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无疑是相当不利的。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象国外专门建立独立的临终关怀体系是不现实的,难以大范围推广。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家庭4护理形式和医院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 3 临终病人的护理 3.1 尊重生命 护士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

7、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护士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3.2 关注护理 护士长期以来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对“关注护理并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

8、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1,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5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上。 3.3 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

9、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就情绪稳定,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3。只有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才能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综上所述,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 3 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

10、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 6参考文献 1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化理学.1996(6)54-56. 2张芹,曹艳艳. 肺癌 68 例临终护理体会 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4-65. 3刘传风.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 J护理研究.2003.17(913)1058-10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