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08098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 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现了一股汹涌澎湃且至今持续不断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潮流。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流动周期在半年以上的跨县、市流动人口数量为4228.6万人,如果加上流动周期不满半年的人口和在县、市范围内流动的人口数,有学者估计流动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应该不算夸大。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必然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作为对人口流动的诸多影响的回应,在学术领域、人口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都给予其极大地关注,相关研究已颇具规模且成果显著,特别是在对人口流动的原因、状态以及对以城市为主的流入地的各类影响方面,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较全面且系统化

2、程度较高。各国实践和经验已经表明,顺利实现人口流动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妥善处理好人口流出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键。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尤其是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发展的影响,无论对我们全面认识人口流动的现象还是对我们重新安排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其意义非同一般。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此目的,本文将从理论实证两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理论上,运用一般经济增长模型得出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证上,将陕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和计量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其人口流动的机制与效应。一、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一)人口流动与

3、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流动即人口处于一定方向下的持续移动,包括人口规模的变动,人口结构的改变及人口分布的变化等。人口流动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的流动开始与上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随着改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的数量与日剧增。从流动的范围来讲,人口流动包括城乡流动,省内流动,省际流动及国内外流动等;从流向来看,有单向流动与双向循环流动之分;从流动原因来讲,既有来源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又有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吸引。伴随着这一声势浩大的人口流动潮流,一国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其中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动成为典型。农业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经济增长及与经济增长有密切关系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

4、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人口(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假定农业生产函数为Y=f(K .L.N),为简化分析,其中只留资本K及劳动L两个生产要素,即生产函数变为Y=f(K .L)。一般情况下生产要素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大。则在此生产函数中劳动要素投入越多,农业产出也将越大。我们以图形来描述劳动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为下图1-1所示:图1-1 劳动力投入与农业产出关系图中曲线OS表示农业部门的产出曲线,横轴表示农业部门的劳动投入,纵轴表示农业产出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产出随劳动投入的增加

5、而增加,但当农业劳动力超过一定数量时,农业产出将不再增加,而是维持在一个不变值(在图中的P点之后,农业产出不再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边际产量在下降,当农业劳动力数量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产量不再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人均产出随农业劳动力的增加而减少,临界点之后的劳动力不增加农业总产出,却要共同分享农业总产出。因此,随着农业剩余人口的不断增多,代表农业部门人均收入的W曲线的斜率会不断降低。与此相反,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OW线左移,农业部门的人均产出将增加。可见,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配以适度的人口投入规模。因此,在农业人口存在剩余的情况

6、下的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农业剩余人口大量出现 流动人口增加流动人口收入增加为增加农业投资提供可能增加乡镇企业收入,扩大农业再生产加速农业经济发发展图1-2 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由此可见,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经济的高速有效的发展使得农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人口剩余,这就为农业剩余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人口流动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投入问题的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改变了原有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从而使农业经济在适度人力资源投入的条件下的合理高效的发展,而且劳动力流动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也是

7、有利的。(二)人口流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1)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是农村,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第一要素就是尽快促使滞留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只有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了,土地才会进入正常流转渠道,促使农业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规模性经营转变,由传统式耕作向科技化与现代化技术与管理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提高。因此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人口流动直接增加流动人口的收入,提高其素质人口流动是增加流动人口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农

8、村流动人口年均收入为2900多元,比全国非流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高出四分之一。目前,农转非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劳务收入已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局面。外出打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将外出务工的收入用来修房造屋,购买电器,通信工具或农用车等。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用机具的购买,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农业产出率,农民收入也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在城市务工有更多技能学习、受先进文化、城市文明熏陶的机会,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度假又把城市的生活方式,观

9、念与有关的信息带回农村。这对于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客观上为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做了观念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人口流动和迁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迅速的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特色。如表1-1所示,从1980-1995年,我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几乎每五年翻一番,这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规模连年扩大。到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是促进了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从表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私营企业的扩大规模

10、更是快于乡镇企业。可以说是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保障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基础。表1-1 我国乡村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年份小计农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1980318362883630001985370653008669791990477083681992651331491199549025326381286247130542000489343204112820113929342001490843218213086118726292002489603178713288114124742003487933120613573175422602004487

11、2430774138662024206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年)通过前面人口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探讨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口流动可促进非农经济的发展同时非农经济可反作用于农业经济。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口流动推动了村经济的发展。(2)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农村人口流动中以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为主,200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35岁以下的占农村劳动力的63.66%,55岁以下的占96.73%。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出现了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的人口结构,导致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需求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留守农民的

12、思想观念陈旧,满足于现状,不思发展。在家务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其观念保守,满足于“现在有饭吃”的现状。这部分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不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口流动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劳动力外出以后,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建校舍,修筑公路等公用事业很难完成,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直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的外出甚至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村官”选拔难,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难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这些村子官僚主义的盛行,行政治理不透明,从而人心涣散不能够团结起来一同努力致富村庄,这样这些村子的农业难以取得较大

13、的发展甚至出现连年倒退的迹象。人口流动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跨度大,自然禀赋差异大,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北部,东部地区农业较为发达,中部和西部以及山区地带的农业则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更加剧了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农民的纯收入与西部地区农民的纯收入的差距加大。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1978年,农民纯收入最高的上海相当于最低的甘肃的294.7%;浙江相当于河南的136.3%。到2001年,上海相当于甘肃的387.7%,浙江相当于河南的219%,增加了182.7%。如果按绝对收入数据比较,则东南沿海与中国西部农民

14、家庭纯收入的增加额更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2.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业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间接的,当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般是由乡村流向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因而有一些苦脏累的工作他们大多不愿去从事,这就造成了这些岗位劳动力的短缺,而流动人口的流入恰好补偿了这一缺口。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素质相对低下,对生活及薪资水平要求不高,所以只要有活干,只要干这些工作的收入能够维持他们最低的生活水准,他们就愿意干,而且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干。这样他们就

15、形成了对城市中那些原本要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力的替代。一方面,这种替代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在一些城市,大量人口的集聚必然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进而引发对消费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的扩张又必然会引致农业生产的扩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人口流动直接或间接的推动着流入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量流动人口的流入给流入地城市带来了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均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WTO的加入更使得一些企业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利而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机器来取代劳动力以提高效率,失业人员将进一步增加。同时,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了谋生而向城市流动。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而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我国城市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的人口不能很好的就业,这势必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治安,同时大量人口聚集使得城市的环境卫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环保,从而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