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200712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10.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院前急救第三章急诊科管理(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14 急救护理学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赵俊环 2 2 课程介绍 一共24个学时 2位老师授课完成 是一门考试课全书共十一章 重点介绍了院前急救 重症医学科的结构 管理 护理及重症监护技术 心肺复苏 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及常见的急救技术等 本书偏重于急救操作的学习 理论知识偏重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书体现了专科教育的教 学 做的统一 重在 做 重在技能培养 这门课在临床和现实生活中实用价值很大 3 3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急救范畴 急救护理的重点及要点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 熟悉急救专科护士的素质要求及学

2、习要求 4 4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抢救 特别监护 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抢救成功率 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伤残率 在我国经历了急诊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 涵义也得到了极大拓展 5 5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 国际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南丁格尔 1820 1910 的年代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赴战地救伤 投入忙碌的抢救工作 使伤员的死亡率有42 以上下降到2 6 6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

3、士学校 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 著书立说 其中最有名的是 护士札记 医院札记 南丁格尔以她渊博的知识 远大的目光和高尚的品德投身护理工作 开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 提高了护理人员和护理事业的地位 7 7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为了纪念她 国际护士会建立了南丁格尔基金并特定为每年5月12日 把她的诞辰日定为5 12国际护士节国际红十字会设立了南丁格尔奖章 作为各国优秀护士的最高荣誉奖 李桂美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8 8 20世纪50年代初期 北欧对呼吸衰竭的病人集中使用 铁肺 治疗 原始治疗呼吸衰竭的 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早期 随着各种急救 监护仪器相继应用于临床 促进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

4、和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60年代后期各种急救 监护仪器的集中使用 促进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建立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在国际红十字会倡导下 提出急危重症急救事业国际化 标准化得方针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9 9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于19世纪南丁格尔年代 于近30年迅速发展 1970年美国急危重症医学会组建 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23个专业学科 1983年危重症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 到了20世纪90年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10 10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

5、发展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相继得到了发展 美国的危重症护理学会成立 进行了大量的急诊护士和危重症护士的培训工作 11 11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 我国急救护理事业的发展我国急急救和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危重症护理实践的早期 并没有专门的急诊 直到1980 1983年卫生部颁发了加强急救工作的相关文件后 北京 上海等相继成立了急诊室 急诊科和急救中心 促进了急诊医学和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开始了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 初级阶段 12 12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同期把急危重症患者集中到靠护士站近的病房或急救室 以便于护士的观察和护理 将外科

6、手术后的患者 先送到术后复苏室 清醒后再转入病房 20世纪70年代末期心脏手术的发展促进了心脏监护病房 CCU 的建立或综合监护病房 ICU 20世纪80年代北京 上海等地正式成立急救中心 各医院相继建立了急诊科和ICU 新阶段 13 13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条件之一 明确了其在医院中的地位 促进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快速发展 目前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及院前急救网络 开通了 绿色生命通道 全国各城市普遍开通了 120 急救专线 公安报警电话 110 火警电话 119 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 一些发达城市还积极探索海 陆 空立体

7、救援新模式 14 14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003年SARS在全国流行后 国家又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治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学在应对大型灾害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1983年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6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 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 15 15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988年 第二军医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 急诊护理学 课程 国家教育部将 急诊护理学 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 中华护理学会和护理教育中心设立了多个培训基地及多次举办急危重症护理学习班 培养了大量的急危重症护理人员 开展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整

8、体护理 16 16 二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包括 院前急救 急诊科救护 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治 灾难救护 急救医疗体系的完善 急救护士的培训和研究 17 17 一 院前急救 概念 是指急 危 重症伤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 现场呼救 现场救护 途中监护 运输等环节 18 18 一 院前急救 现场救护原则1 脱离险境2 先救命后治病途中救护快速 平稳 监护 支持 记录途中救护的三大要素通讯 运输 急救技术 19 19 二 急诊科抢救 环境要求设备要求医护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20 20 三 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治 人员 设备的配备危重病人的监护与治疗重症监护技术规范的管理 21 21 四 灾难救护

9、 灾难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灾难事件所致的人员伤亡事故 突发性的人群伤亡是许多灾难事故的共同特征 灾难救护首先做好以下工作 1 寻找 救护 2 检伤 分类 3 及时转送 4 做好自我保护 5 做好疫情防治工作 22 22 五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概念 是集院前急救 院内急诊科救治 ICU救治和专科 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院前急救负责 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 急诊科 ICU和各专科病房负责 院内救护 23 23 五 急救服务医疗体系 一个完整急救医疗体系包括 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现场急救 急救装置完善的运输工具 高水平救治技能 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

10、络 24 24 六 急救护士的培训和科学研究 组织学习开展急救医学讲座定期培训急救技术学术交流使教学 科研 实践紧密结合 25 25 三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一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1 工作的紧急性2 救护的连续性3 伤病的突发性4 救护的复杂性5 技术的精湛性6 工作的社会性 26 26 三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二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素质要求1 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要牢记 健康相托 生死所系 要心存慈善和同情 这是急救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病例分析 一个没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护士对病人造成的危害 2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 要求知识面广 思维

11、敏捷 技术操作娴熟 能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面对出诊病人 抢救病人 突发大批伤员的救治 27 27 三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二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素质要求4 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担负着和医生 患者 家属 社会和临床其他各科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5 良好的管理能力 如 急救药品 操作物品 急救仪器 人员管理等 28 28 二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总结 急救对护士的要求 树立良好医德 提高工作热情丰富专业知识 强化急救技能加强身体锻炼 保证精力充沛培养适应能力 学会做人做事 病例分析 磷化氢中毒的一家人 29 29 三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学习要求 1

12、加强基本功训练 主动学习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 分析及其救护技术 2 重视能力的培养 分析判断能力 应急能力 职业素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 3 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丰富理论 30 30 四 护士在急救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病情动态的观察 2 医嘱快速的施行 3 各类仪器的使用 4 护患之间的沟通 这些都需要护士来完成和参与 31 31 四 急救范畴 急救范畴 呼吸 心搏骤停的救护 复苏学 时间性 急 危 重症患者的救护 创伤病人 重度感染病人 麻醉意外 中毒病人等 专业性 灾难事故的救护 灾难医学 组织性 32 32 四 急救范畴 急 危 重 急症紧

13、急情况下发生的 可轻可重 危症有生命危险 若能及时 有效处理 则可转危为安 重症疾病晚期 积重难返 急危重症是急救的主要内容 占90 以上 33 33 五 急救护理的重点及要点 1 要点 1 处理发病的最初阶段 为以后的诊治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先救命后治病 救人治病 如窒息的病人 创伤休克的病人 34 34 五 急救护理的重点及要点 急救护理的重点争分夺秒 因地制宜时间就是生命 案例分析如 猝死 产后大出血 急性左心衰 急性中毒 电击 溺水等病人 35 第二章院前急救 教学目标掌握院前急救的现场评估与呼救掌握院前急救的转运与途中监护了解院前急救的特点 任务 原则及组织形式 了解院前急救的服务系

14、统的设置与管理 35 36 第一节概述 院前急救的概念 是指急危重症病人在到达医院之前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救护措施 包括 现场呼救 现场急救 途中转运和途中救护 37 一 院前急救的意义 意义 1 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为院内进一步救治打下基础 2 体现国家的综合能力 在出现大型灾难事故时 院前急救往往需要医疗 消防 交通 公安等部门共同救援 这些部门的硬件设施 医疗水平 管理 协调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 38 二 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 现状 1 模式不统一2 发展不平衡3 体系不健全4 缺乏专业急救人才配备5 缺乏规范和标准化管理 39 二 我国

15、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 发展方向1 优化资源配置 逐步规范发展模式 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 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 缩小急救半径 实现院前急救的 立体化 和 无缝化 救治 2 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院前急救标准化 逐步进入标准化 法制化轨道 优化通讯和运输设备 3 完善培训制度 促进救护队伍专业化 4 加强科学管理 持续完善急救体系 40 三 院前急救模式 一 国外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英 美模式和法 德模式 前者强调 将患者带到医院 目前采用此模式的国家有英 美 日本 加拿大 韩国等 后者强调 将医院带到现场 目前采用此模式的国家有 法国 德国 俄罗斯等 41 三 院前急救模式 二 国内

16、院前急救模式根据与医院的关系可分为七种模式 1 广州模式 指挥型 急救中心站只起到调度指挥作用 自身没有救护能力 有25家医院分片出诊急救 2 上海模式 指挥协作型 有医疗救护总站和若干所属的分站及若干协作医院组成 即急救分站的人 材 物均属急救中心的 便于调度管理 42 3 重庆模式 依托型 急救中心站不仅起到调度指挥作用 自身有出诊和急救设备 主要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及附属医院和附近医院 二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43 二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4 北京模式 独立型 急救中心有 指挥调度科 院前急救科 院内急诊科 重症监护室 住院病房构成 也就是说 调度出诊 出诊 院前急救 院内救护自成体系 是大而全的模式 缺点是 出诊半径有限5 香港模式 与消防结合型 急救中心采用与消防司警统一的通讯网络 报警电话为 999 消防署派救护站的救护车把病人送至就近医院救治 44 二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6 深圳模式 与医院结合型 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指挥中心 中心实行 集中受理 分区处理 就近派车的调度原则 各大医院的急诊科为急救单位 负责大部分的出车 45 二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7 小城市和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