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1726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究五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究(广州市白云区明德小学 谢威) 发布者:林文瑶 发布时间:2009-12-4 17:58:00 浏览次数:1958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究广州市白云区明德小学 谢威课堂提问一般分为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提问,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老师的课堂提问。所谓教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用问题方式提出来,使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思考,具有明显的思维指向性。它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正如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所提出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适时、准确、

2、精简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的真正思考,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老师提的问题总是过于简单,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或者过于深奥,根本触及不到学生的思考区域,如一潭死水。因此,在课堂教学提问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足,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老师提问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的认识。一、问题“大”而目的不明确。在教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时,特别是小学高年段经常有类似这样的情节:某位老师在教学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解决问题时,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接着就出示了例题“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老师用多媒体一起出示了长0.7米,宽0.5米,0.4米的长方体纸盒

3、)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但就在这时,老师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教室鸦雀无声,老师左看右看了好一会,还是找不到有主动举手的学生,最后,只能指定一名学生(没有举手)被动地回答,而这位学生站在那,也不知所措老师在课堂上的驾驭为什么变得如此被动呢?因为老师提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的范围太大了,目的不明确。其实,老师可以先这样问:“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求的是什么?(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出示以下问题:上、下两个面,长-,宽-,面积是-;前、后两个面,长-,宽-,面积是-;左、右两个面,长-,宽-,面积是-;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4、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好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便于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课堂设问每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1、问什么。儿童的思维多是从直观、表象开始,抽象逻辑思维较差。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启迪思维的具体情境,使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过于抽象的设问。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好提问的内容,明确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回答问题及回答

5、问题的水平。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怎样问。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问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情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在2009年省优质赛课中,张炜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不是直接问学生这个是什么三角形,那个又是什么三角形,而是出示一幅极富童趣的“蚂蚁进洞”的情境图,并提问:你知道小蚂蚁(各种三角形形状的的小蚂蚁)可以进哪些洞(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吗?请你帮它们找个家。此问一出,学生无不跃跃欲试,都想帮帮“小蚂蚁”,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3、何时

6、问。课堂提问要捕捉良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如新授课时,最好是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出两三道题),然后再把最后一道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时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此时一问,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就犹如写毛笔字一样,毛笔骤地一“挥”,笔锋自然就出来了。二、问题的数学思考价值不强。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是保证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活跃的关键。课堂中,比较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是问题过浅,另一个是问题过深。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而第一个现

7、象出现的教多,如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单纯性的简单判断,几乎无思考价值,问多了,部分学生就“附和”一下,是在敷衍老师的提问,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如有些老师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担心学生出“出问题”(特别上公开课时),硬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琐碎”的小问题。如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加减法,书上的主题图是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幅主题图的:教师指着画面(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小鸡)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学生一齐大声地回答:“有5只。”教师一边继续演示课件(跑来了2只),一边问学生:“你们

8、看到跑来了几只?”学生又一起大声地回答:“跑来了2只。”教师一边继续演示课件(又跑来了1只)一边又问学生:“你们看到又跑来了几只?”学生再一次大声地回答:“跑来了1只。”课件演示到这里,教师又提了个问题:“ 现在要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5+2+1,教师也带着学生进入了计算方法的教学。“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先跑来了几只?”、“又跑来了几只?”等等过于浅显、简单,只停留在表面,教师一问,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马上一致回答,而且声音洪亮,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也很“顺畅”,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只是把原有的知识倒出来重复一遍,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

9、师可以先完整地播放课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第一个问题“看到了什么”,这需要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并整理表达,比老师直接问“有几只小鸡” 更能唤起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分析信息,并用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想办法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又处于群体思考的“最近发展区”里,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是学生认知结

10、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三、提问人群过于单一、集中,普及面不广。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时,在复习铺垫时,出了一道竖式计算题756+283= ”,先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问这题得多少,并从举手的学生中指名回答。生:得1039。师:你是怎么想的?生:个位上6加3得9(师板书)。师:那5加8是多少?生:得13,所以十位上是3,然后再往前进一。师:那7加2又怎么会得10呢?生:因为如此师生二人一问一答,其它学生成为陪衬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像上例这种“打乒乓球式的问答”方式,不

11、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将集体的活动变成了个别学习活动,更谈不上发掘全班学生的智力潜能,而且被问的学生对老师如此的“追问”,也觉得“很烦”。可见,教师的还没有真正落实及转变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上来。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可适当“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让他(她)都吃得“饱”,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提问中,虽然不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但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并提问相应水平层次的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整理和复

12、习时, 如果问学困生“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还不如问“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或“怎样计算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这样的提问难度小,他们基本都知道对应的面积公式。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及时对他们的回答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使学困生感到自己备受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出“学问”,问出老师们自己的“精彩”,让有效的课堂提问启迪、放飞孩子们的思绪,从而“善思”,得到可持续发展,为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

13、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发布者:胡启华 阅读数:1398 日期:2009-2-19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

14、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插话。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失去发言机会,火花随之而熄灭。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留给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善问”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

15、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提问的习惯。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会问” 小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的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没有掌握。面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方面对它进行提问,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让学生“会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 1、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