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897891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高语文导学案:基础模块下册 第四单元 编号:15 编制人:郑艳娟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画里阴晴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1、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 2、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3、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重点】(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 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1、 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2、,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学生谈论,发言。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2、 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1、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著名画

3、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2、 嫩(nn)绿 渗(shn)进 朦(mng)胧 妖(yo)柔3、 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

4、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3、 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

5、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2、朗读课文第二段: ()“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

6、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四、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 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六、检测: 1、请你给下面这段话填

7、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车窗外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 像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 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 柳丝分外妖柔 随雨飘摇 桃花 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 默看细雨湿桃花 这个 湿 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参考答案答案:(, , 。 , ; , , ; , “ ” , “ ” 。 ) 2、“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请找出这个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说出其作用。参考答案:“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使语言更加简练。解析:文言词在现代文中的灵活运用,会使现代文读起来更加精练凝重,假如改为“天微微下着雨”,那么,读起来就觉得有些啰嗦。 3、“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

8、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参考答案:不可以。解析:“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如果换成浓重,就不足以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七、反思: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质疑八、应用:运用拟人手法另选话题仿写句子。例句: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画里阴晴导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重点:(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

9、的感受。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一、导入: 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2、 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1、 写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和助手。 (1). 斜风细雨不须归- (2). 鱼和熊掌- (3). 默看细雨湿桃花-2、 写几句

10、表现阴雨的古典诗词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3、 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1、阅读第三段: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

11、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2、读最后一段: ()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

12、,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

13、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5) 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

14、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6)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中心的? 参考答案: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的。 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4、 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 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六、检测: 1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请找出这句话,并指出他的含义。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 2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暗引和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