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895790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相》《书愤》导学案完美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相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二、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难点:目标3 三、读法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四、【知识链接】【诗作背景】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

2、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

3、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五、【任务性预习】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背诵蜀相书愤两诗。 六、【合作探究】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

4、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3、蜀相一诗中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尾联写诸葛亮平定中原的壮志未能实现,而生命已终,这是后代许多英雄为他流泪感慨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蜀相的深沉、感伤、叹惋、崇敬、惋惜的思想感情。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

5、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5、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现世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酬,在垂老之余,自伤迟暮,慨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怎一个“愤”了得?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6、试简析“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的语言特点。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

6、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7、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七、【课堂巩固】1、对蜀相分析不正确

7、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项王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2、下列对书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表达了作者悔恨少年时代不够努力。B 第二联惜当时的史事说明自己参加这样的战斗大块人心。C “塞上长城空自许”是诗人认为自己有才能报效祖国,“空”表达了愿望落空。D “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为国担忧而头发早白。3、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

8、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4、选出对书愤这首诗分析错误

9、的一项( )A、诗中追述壮岁心情,自伤迟暮,慨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书愤”即抒发胸中郁愤之情。B、“塞上长城空自许”与“出师一表真名世”这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以明志向。“塞上长城”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空自许”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C、颔联追述了25年抗金的两次胜仗,借此感叹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去而不可复得了。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和诸葛亮相比呢?是作者追慕豪杰、壮心不已的思想情怀的流露。八、【能力拓展】对照阅读武侯庙与蜀相,回答下列问题。武侯庙 佚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1、 比较

10、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静,而蜀相则满怀痛惜与悲怆。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际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所不可企及的。2、比较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

11、”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

12、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